我将用劇作理論研究電影經典,借此分析時下院線電影存在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向。
新海誠的動畫長片,每逢一部佳片闖入8分,下一部保準跌回7分。這背後是有原因的。
新海誠動畫短片拍得好。從04年之後,他的短片都在8分以上。講短故事,新海誠堪稱大師。
可是他不擅長講長故事。新海誠的第一部動畫長片問世之時,他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
出問題,就要找答案。
新海誠的答案是,長故事拆成短故事講。實踐證明這辦法有效,且屢試不爽。8分長片佳作就是這麼來的。
每次成功之後,新海誠都沖擊自己創作的瓶頸,長故事。可惜,屢戰屢敗。8分佳作之後的7分長片,就是這麼來的。
《秒速5厘米》一個長故事,拆分成三個短故事。《櫻花抄》《宇航員》《秒速5厘米》。
《你的名字。》一個長故事裡,包含了至少8個短故事。
《你的名字。》的結構分析
《你的名字。》有一個主情節,和一個龐大的次情節。
主情節時長約為5分鐘,是電影的開頭+結尾。
然後是次情節。除去開頭+結尾,都是電影的次情節,時長約為90分鐘。具體範圍是,從時間軸0:01:57到時間軸01:38:43。(以片頭帶公映許可證的版本為準,該版本時長1小時46分40秒。各大視頻網站的正版視頻都是這版)
這是一個巨大的次情節,我給它取了個名字。編号為,次情節1,名稱為,“三葉的成長故事”。
《次情節1:三葉的成長故事》它的時長約為90分鐘,相當于一部動畫長片,裡面包含3個短故事。
次情節2:三葉失敗了次情節3:泷的故事次情節7:三葉勝利了
其中《次情節3:泷的故事》,篇幅較長,又分為4個短故事。
次情節4:泷喜歡三葉了次情節5:泷找到三葉了次情節6:泷救下三葉了次情節8:泷長大了
主情節是1個短故事+次情節中有7個短故事=8個短故事。
我前面說,至少8個短故事,是因為,勅使河原克彥和名取早耶香的愛情故事,也可以理解為1個短故事。
不過,這類次情節太過細碎,我不做分析了。
形散神聚的原因
《你的名字。》的主人公,一會兒是泷,一會兒是三葉;一會兒人在東京,一會兒又跑到系守鎮。
他們剛才還在為身體互換苦惱,轉眼就喜歡上彼此,再回過神來已經奔波在拯救小鎮的路上了。
《你的名字。》這樣的劇情讓人覺得散亂。這是因為常見的電影,都隻有一個主人公,主人公的奮鬥的目标自始至終隻有一個。
而《你的名字。》卻有兩個主人公,泷和三葉,兩個人為各式各樣的目标奮鬥着。
可是《你的名字。》全片看下來,卻給人一種“形散神聚”的感受。
這是因為,雖然泷和三葉是兩個人,但是他們實際上隻能算一個主人公。他們看似有很多奮鬥目标,其實,他們不知不覺中,始終為同一個目标奮鬥。
三葉的成長故事
《你的名字。》是個“愛情故事”。
開頭+結尾組成的主情節是個純粹的愛情故事。
然而,《你的名字。》最大的次情節,雖然包含愛情元素,但它是一個“成長故事”也叫“成熟情節”。
《次情節1,三葉的成長故事》是全片最長的次情節,包裹着其他所有次情節。
三葉的成長故事,具有女性英雄之旅的特征。
起初,女英雄嫌棄自己的女性特質,她像男人一樣行動,卻發現男性力量不好用。
女英雄重新審視女性力量,發現它的強大之處,坦然接受女性特質。
最終,女英雄憑借女性力量戰勝終極考驗,女英雄獲得個人的完滿,内心恢複平和。
從三葉的日常,我們能看出,面對生活中的諸多困擾,三葉倍感無力。隻能低下頭,默默走開。
三葉認為,她的無力感,都怪自己是個女高中生。所以她想下輩子當個男人,最好是住在東京帥哥。
新海誠直接讓女英雄變形為男性。
另外,“角色轉換”恰巧是應對“無力感”的一種策略。
但是,“角色轉換”僅能啟迪主人公做出改變,假如沉迷其中,就成了逃避現實。因此三葉必定以女性身份接受終極考驗。
三葉成了泷之後,才發現,當個東京帥哥也不容易。
擁擠的列車吃霸王餐的黑道看不懂的導航沒完沒了的打工
這些都難不倒泷,在三葉看來,泷這個東京帥哥,的确挺厲害。
即便是這麼厲害的泷,也有解決不了的事。面對美女奧寺前輩,泷無可奈何。三葉發現男性力量的局限性。
可是,泷都辦不到的事,三葉随手就辦妥了。這多虧了三葉的女性魅力。三葉重新認識女性力量,暫時獲得信心。
三葉的“欲望目标”,是“戰勝無力感”。
三葉能否取勝,還要經曆最終考驗才能知道。這個最終考驗,您可以理解為BOSS戰。
BOSS戰,主角要麼勝要麼敗。一般電影隻會給我們一個結局。《你的名字。》很有趣,兩個結局它都有。
失敗的結局
三葉成長故事的前半段,是《次情節2,三葉失敗了》。
三葉去東京,這不是BOSS戰。終極考驗是隕石,對抗隕石才是BOSS戰。
彗星撞地球,三葉無力對抗。連恐龍都滅絕了,一個女高中生能有什麼辦法。更何況,還是一個剛剛失戀的女高中生。三葉遇難,BOSS戰失敗。三葉失敗了。
最大的伏筆
三葉的東京之旅,雖然結果很悲傷,但是三葉的行動是有效的。
“角色互換”之後,三葉暫時獲得力量,卻遇到新的困擾。她喜歡上泷了。
喜歡上泷這件事很麻煩。泷是一個遠在東京的男孩。精神上,三葉進入過泷的身體,比任何人都熟悉他。肉體上,她和泷素未謀面,終究是陌生人。遇到這種困擾,過去的三葉隻能低着頭,悄悄走開。
三葉能采取行動,去東京見泷,這說明,三葉開始成長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對三葉打擊很大。即便如此,東京之行,三葉出現在泷面前,留下結繩。她的行動,救了自己,救了小鎮居民。
三葉遇難這個次情節裡,結局是失敗的。但是替《次情節7,三葉勝利了》埋下伏筆。
大棒打鴛鴦
我們都知道,電影裡主角不能随便挂,要挂也得打完BOSS之後再挂。假如主角在電影中間領盒飯,後面就沒法演了。可是,三葉說沒就沒了。
沒關系,還有泷在呢。我前面說過,三葉和泷雖然是兩個人,但是他們隻能算一個主人公。
電影主人公也是分“種類”的。一個人,叫“單一主人公”。兩個人或者更多,要麼是“複合主人公”,要麼是“多重主人公”。
三葉和泷,屬于“複合主人公”。
複合主人公的好處就是,一個主角挂了,還有另一個主角救場。
超人挂了,還有蝙蝠俠複活他,三葉遇難了,還有泷改寫曆史。
不光遇到肉體上的死亡時,複合主人公好用。碰到精神上氣餒時,複合主人公也好用。
我前面說過,主人公都是為了某個目标奮鬥。這個奮鬥目标,叫做主人公的“欲望目标”,“欲望目标”隻能有一個。除了有數量限制以外,主人公還不能中途放棄“欲望目标”。假如遇到困難,那他隻能拼命跨過去。
萬一主角氣餒了,躺平不幹怎麼辦,複合主人公就好使了。
比如《怦然心動》,電影一開始,女主一直追求男主。電影剛過半,女主發現,男主并沒有她想的那麼好,于是她決定不再愛男主。
女主雖然沒像三葉一樣遇難,但是她氣餒了,罷工不幹了。
好在《怦然心動》的男女主就像泷和三葉一樣,是兩個角色組成的一個複合主人公。女主決定不愛男主的時候,恰巧,男主對女主的愛覺醒了。中斷的欲望又續上了。
三葉人都不在了,欲望自然也中斷了。但是,泷還在。中斷的欲望又續上了。
這麼一來,複合主人公的欲望始終是連貫的。
我們再看看今年(2021年)的國産青春電影是怎麼處理的。就拿最近的《你的婚禮》和《我要我們在一起》舉例子。
《你的婚禮》裡面,女方在天台上跟男方提分手。男方一百個不答應,但是最後還是分了。
《我要我們在一起》裡面,男方在火車上暗示要和女方分手,沒等男方說出來,女方先把話挑明了,你是要跟我分手嗎?雖然女方一萬個不願意,最後還是分了。
這一棒子打下去,兩個人的欲望同時打斷。
兩部電影都犯同樣的錯誤,同樣的錯誤源于同樣的動機。
我們都知道,愛情故事,就是要讓男女相愛,再趁他們愛的熱乎時,拆散他們。最終,情侶轟轟烈烈再相聚。
這兩部青春電影,看見别人棒打鴛鴦挺好用,也學着掄起大棒。但是沒看仔細,人家一棒下去,打斷了骨頭,還連着筋。拆散了戀人,欲望卻沒有斷。
假如這對戀人是複合主人公,可以把其中一個連筋帶骨一起打斷。就像三葉一樣,人死了也沒關系,還有泷在。
萬一,不得已,必須把兩個人一齊打得筋骨盡斷。那麼,這個複合主人公,一定是三個人組成的。超人和蝙蝠俠都躺平了,神奇女俠接着幹。
複合主人公,也不是隻要人多就可以。最關鍵的是,這些角色擁有共同的欲望目标。
《流浪地球》主角團,共同欲望是,拯救地球。
複仇者聯盟,還有正義聯盟,他們的共同欲望,是拯救世界。
泷一會應付身體互換的麻煩,一會尋找三葉,然後又為了拯救小鎮居民而奮鬥。看起來和三葉沒有共同欲望。其實,兩個人欲望卻是相通的。
假如,主人公的“欲望目标”一直在變,就像泷這樣。要麼,這電影是部爛片,要麼,主人公還有一個隐藏在潛意識裡的欲望。這叫做主人公的“不自覺欲望”。
三葉的“欲望目标”表達得很直白,而泷的“欲望目标”要通過分析才能發現。
作者創作劇本的時候,是“從裡面寫到外面”。我們看電影時就應該“從裡面看到外面”
我們要像心理醫生一樣,不光要進入病人的内心,還要審視自己内心的反應。
泷的故事
泷上初中的時候,在列車裡遇見一個陌生女孩。她竟然知道泷的名字。女孩看起來很為難的樣子。
可是,泷卻不認識她。泷詢問她是誰,卻發覺,自己的話,似乎讓女孩更為難了,甚至有些傷心。
泷和女孩被人群擠在一起。當時的場面讓泷很難為情,雖然兩個挨得很近,但是泷顧不上和女孩交談。
後來,女孩默默離開,看起來既難過又無助。雖然泷不清楚原因,但是他覺察到,這是他造成的。他想彌補自己的過失,幫女孩做些什麼。
泷一時能想起的,也就是追問女孩的名字。然而,女孩卻被人潮卷走,隻來得及留下一個名字和一條結繩。
彗星降臨,所有打亂時空的記憶全部清零,包括與三葉相遇的記憶和三葉這個名字。殘留下的,隻有泷心裡的感覺和手裡的結繩。
初中生泷隻記得,有人送他一條結繩。卻想不起那人是誰。但是,害對方傷心的愧疚和幫不上忙的遺憾始終留在心裡。
假如,泷記得來龍去脈,心裡反而踏實,他可能隻當碰上了怪事,或者幹脆去找這個人。
再假如,泷徹底忘記,更是什麼也不會發生。
偏偏是,泷隻忘記一部分。越是若隐若現,越是在心中揮之不散。時間久了,就成了心裡的一個疙瘩,藏在潛意識裡。心理陰影就是這麼來的。
電影開頭,泷第一次變成三葉,被夢境驚醒,夢裡,就是他和三葉相遇的場景。
隻有“幫助那個無助的女孩”, 泷才能解開心裡的疙瘩。
這個女孩就是三葉,她無助是因為被無力感打垮。
“幫助那個無助的女孩”就是“幫助三葉戰勝無力感”。
因此,“幫助三葉戰勝無力感”是泷的“欲望目标”,和三葉的“欲望目标”相同。
因為這個“欲望目标”藏在泷的潛意識裡,泷自己不能察覺。所以,這個欲望是“無意識欲望”。
恰巧,電影中,泷隻在恍惚間,或者在夢裡,才能聽見三葉追問他,“泷,你不記得了嗎?”跟鬼片兒一樣。
破鏡重圓戀人重逢
《你的名字。》開頭+結尾,篇幅很短,卻是電影的主情節。中間的一大段雖然篇幅很長,卻是電影的次情節。看起來很奇怪,其實,這樣的電影很多。
通常,采用這種結構,是因為主情節需要次情節的注解。
比如《霸王别姬》主情節是一對老搭檔重聚,他們闊别舞台多年。彩排過程中,段小樓一句玩笑:“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程蝶衣聽了,便拔劍自刎了。
正因為,電影中間,這條跨越數十年的次情節,觀衆才能體會,程蝶衣聽了段小樓的玩笑之後,如夢方醒的心境。他拔劍自刎,這個看似荒唐的舉動,才變得既合理又震撼人心。
《你的名字。》的主情節,單獨成片,也是一部優秀短片。可以理解為,一次浪漫的,略帶神秘色彩的一見鐘情。
有了次情節的注解,《你的名字。》的主情節,講的就是,“戀人終将重逢,因為思念能穿越時空阻隔。”
很多導演,創作一生,始終執着于一個主題。
俗話說,昆汀戀足,諾蘭殺妻。
新海誠從《星之聲》開始,就鐘情于這個主題,“戀人終将重逢,因為思念能穿越時空阻隔”。
《你的名字。》次情節的主題是,“三葉戰勝無力感,因為穿越時空阻隔的愛。”
我們常說的電影主題,也叫做“主控思想”。
“主控思想”和前面提到的“欲望目标”一樣,有數量限制,隻能有一個。萬一碰到《你的名字。》這種,有兩個“主控思想”的情況,次情節的“主控思想”必須服從主情節的“主控思想”。
所謂“服從”,就是,前者可以不緊跟後者的腳步,但是千萬别唱反調。
我們看一看,《你的婚禮》和《我要我們在一起》這兩部青春電影,是怎麼處理的。
次情節裡,愛情被殘酷現實打敗。主情節裡,卻是戀人重逢。重逢的原因呢,是愛嗎?
連殘酷現實都沒能捅破,憑借這樣的一份愛,戀人中間無論阻隔的是什麼,想穿越過去,都不好辦。
于是,這兩部電影“心有靈犀”,選擇了相同的解決方案。他們認為,既然從前因上講不通道理,說不清是什麼力量讓戀人重逢,又不能沒有重逢的戲碼。那麼,就從後果上找補一下。
所以,這兩部電影的結局,要麼戀人重逢之後分道揚镳,要麼讓其中一個在重逢的路上死于意外。
這種錯誤,形成的原理是。
我打個比方,不特指任何一部電影,也不特指任何一個人。
有部電影,導演看到人家破鏡重圓挺感人,也找塊鏡子先敲碎了,再往一起拼。擡頭一看,人家的破鏡,被命運之神從中間掰開兩瓣,戀人一人拿着一塊。兩個人拼了性命保這半塊鏡子周全。重逢之時,一人掏出一半,拼到一起。
導演低頭再看自己這鏡子。命運之神跟戀人耳邊嘀咕了幾句。倆個人你一拳我一腳,把鏡子砸得稀碎,然後各奔東西。鏡子的“屍首”橫在當場,無人問津。
還好,導演有遠見,戀人離開後,悄咪咪把碎鏡子收集起來了。
導演和戀人說,你們倆,電影結束之前,得把鏡子給我複原了。戀人湊一塊商量,這太難了,要不這樣,咱倆人見個面,重逢一下,就說誰也不愛誰了,這鏡子就不用拼了,導演也就沒話說。
導演說,這樣可不行,召喚了命運之神的扮演者,編劇。導演跟編劇說,電影結束之前,你把鏡子給我寫圓了。編劇看了一眼碎鏡子說,這都碎成渣了,我給你寫個神仙,你加點兒特效吧。導演急了,我這是現實題材,哪兒來的神仙,連特異功能都不許有。編劇想了想說,有點兒難,欸,要我不把男主寫死吧,這個好辦。
被污名化的套路
您可能認為,都是因為套路,這些電影才鬧出如此的笑話。其實,套路這個詞,是被污名化了。電影拍的糟糕,套路不該背這鍋。
您也許以為,沒有套路的電影,才叫好電影。其實,套路用得好,才是好電影。即便是所謂“反套路”電影,也是在套路用得爛熟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不按套路出牌。套路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先有戀人墜入愛河,才有愛情。這就是愛情電影裡的套路。少了它,電影就推進不下去了。
《你的名字。》處理墜入愛河這個套路的方法是“進展”,材質是“沖突”。
從世界級别的沖突,“進展”到人物内心沖突。
三葉和泷,最初希望查清身體互換的原因,然後解開難題,世界給他們的答案卻是,此題無解。這是人物與世界的沖突。
世界級别的沖突,逼迫二人選擇合作,問題解決不了,就降低不良影響。然後,就發生了人物與他人之間的沖突。兩個人,誰都不遵守約定。結果搞得彼此都狼狽不堪。
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逼迫二人反思,随後,他們決定為對方着想,也許對方也能替自己多想想,結果出現了人物與自己内心的沖突。本來隻想對另一個人好一點,結果搞得愛上了對方。
讓三葉和泷相愛是“沖突”。俗話說,不打不相識,是同一個道理。
《你的名字。》裡,三葉和泷從相識到相戀,戀人墜入愛河,用了一首歌的時間。
然後,誤解出現了。有的動畫電影,他們沒看仔細,誤以為,戀人墜入愛河,先要唱首歌。
比如《白蛇:緣起》裡,真的讓男主給女主唱了一首歌,還跳了一段舞蹈。
用歌舞代替沖突,推動故事進展。這就好比澆築基礎時,最後發現混凝土數量不夠。幹脆,扔幾塊磚充數。外皮上看着都一樣,可是,您卻是用混凝土的價錢,買了幾塊磚頭。
價格上吃虧,這不算什麼,智商被侮辱,這也是小事。要命的是,這樓沒準什麼時候就倒了。
無論是蓋樓還是拍電影,這種行為,統稱為“以次充好,偷工減料”。戀人相愛是愛情故事的基礎,基礎強度不足,電影劇情的大廈,随時可能崩塌。
我們的青春片怎麼了?
《你的名字。》中,次情節講的是“愛”讓少女成長,這是“成長故事”,也叫做“成熟情節”。主情節講的是“成長(時空阻隔)”印證了“愛情”,這是“愛情故事”。
因此《你的名字。》的“電影類型”是,包含“成熟情節”的“愛情故事”。
眼下,觀衆對青春片的批評集中于兩點:一是,無腦愛,二是,賣悲慘。
似乎,“無腦愛”和“賣悲慘”的幕後黑手,是“愛情”和“現實”。其實,“愛情”和“現實”是替“類型混淆”背黑鍋。
青春片的“電影類型”,可以是“成熟情節”或稱為“成長故事”,也可以是包含“成熟情節”的其他電影類型。
雖然幼稚的中老年人有權走向成熟,但是這終究隻是個案。然而,“成熟情節”是“青春”的普遍現象。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青澀愛情敵不過現實,但是,挫折卻讓男孩蛻變為男人,這是包含“愛情故事”和“幻滅情節”的“成熟情節”。
《少年的你》探讨的是社會問題,“校園霸淩”。它給主人公帶來災難。面對災難,兩位少年選擇承擔責任。從逃避轉變為擔當,這是一種“成熟”。
《少年的你》是一部包含“愛情故事”、“成熟情節”和“犯罪”類型的“社會劇”。
成熟并非總是朝着好的方向改變。
《狗十三》中的主人公,經過家庭教育的刀劈斧砍,從直率變得圓滑,從純淨到有選擇性的污濁。這變化是負面的,但是為了活得清淨一點兒,主人公選擇變“懂事”。這也是一種“成熟”,哪怕有些無奈吧。
因此《狗十三》是包含“成熟情節”的“家庭劇”。
出問題的青春片,他們看着優秀青春片叫好又叫座,以為票房的來源是“無腦愛”和“賣悲慘”。其實,他們沒搞懂,“愛情”的主業不是“撒糖”的,“現實”的主業不是“發刀”。他們存在的目的,是推動主人公走向成熟,順便“撒糖”、“發刀”。
出問題的青春片,他們學走了熱鬧,卻沒學走門道,結果仿制出的電影,其“主控思想”畸變為“沒有物質基礎的愛情注定幻滅”。這樣的“主控思想”,意味着這部電影的類型是,包含“幻滅情節”和“愛情故事”的“社會劇”。
他們的電影讨論不是“青春話題”,而是“婚戀問題”。談“婚戀”沒有錯,糟糕的是,他們自己都沒弄懂自己是誰。
一部講述“純真愛情幻滅”的“社會劇”,卻被宣傳成“愛情故事”,還紮堆在“520”上映。因此吸引來的觀衆大多是情侶。
戀人們想要的是一起臉紅心跳的浪漫。結果呢,滿屏幕的愛情幻滅,高清無碼去水印,搞得情侶們心驚肉跳。回到家,越想越别扭,打開豆瓣,給他個一星差評。這樣的差評,來得一點兒也不冤。
文/逐年追影(影評公衆号 逐年追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