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安利,也沒有劇透,隻談個人感受(已經很克制了)。

沒想到第一篇長評會給《羅曼蒂克消亡史》......

對于我來說,這又是一部言有盡,意無窮的電影。我所理解的隻是電影表面,它的細節其實值得二刷品味。

在這部影片裡,我看到了昆汀、王家衛、韋斯安德森甚至科波拉,我驚歎導演的野心,驚歎他能夠将迷影情結非常自然與自身風格融合,還能有條不紊地書寫一個時代的消亡。

“這是藝術片,導演拍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說的其實就是我們,而消亡也似乎延續到了這個世紀....

在我看來,一部同時兼顧了藝術與商業的電影,是當下中國電影界最為需要的,在保持着較高藝術水準、又能“告知國人電影也是一門藝術,并非娛樂”的同時,又能切合當下經濟發展至上的社會環境。

《羅曼蒂克消亡史》确實具備這樣的能力,但現實成全了前者,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顧忌後者。

《羅曼蒂克消亡史》很好的證明了中國的好電影不一定要走主旋律的路子。但它的賠本,卻恰恰證明了“不走主旋律的中國電影,即使實現了藝術上的成功,也難以在商業上取得建樹”。

我們不可否認,古往今來,電影都是商品。它基于資本的制作方式,讓它無法脫離這一定義。

但它如果是捆綁主旋律以此作為表忠心和賺錢的利器,或是成為傳播價值觀的工具......這也許是資本與政治的勝利,卻是影迷心中的無奈甚至悲痛。

所以,國産電影應該是什麼樣呢,我想誰無法給出定義。

但《羅曼蒂克消亡史》創造出了衆多可能性,它可以是青幫打麻将的羅曼蒂克,可以是間諜與性奴的羅曼蒂克,甚至是馬仔與妓女的羅曼蒂克,但它們都無法在命運的安排中逃逸,而是被卷入戰亂的漩渦中逐漸消亡。

但在此之後,我們很難再看到如此題材的電影,這股“羅曼蒂克”的“勁”似乎也消亡而去...

所以,電影到底應該是這樣的呢?

還是借用小北老師的話來回答吧——

“電影帶給我們歡樂和夢想,也為我們揭示真相和苦難。它不解決問題,也給不出答案。但這就是電影,它已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願未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