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B ①婚戀問題一直是讨論度很高的問題,其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經濟、文化因素,所以如果不放置于一個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範疇去考量的話,就會顯得有些泛泛而談。我看熱評在誇選的五位女性有代表性,但我覺得這隻能代表身處在一線城市中,不同身份年齡、階層、人生經曆的五位女性(選那個山東的姐姐,是表現了一下其家鄉小城市的老一輩的婚戀觀,但最終導向還是北京,而且媒人介紹的對象也是北體的啊...)。所以,最終隻能是當下中國局部女性的婚戀觀,真要拍的話,這種話題拍個一二十集的紀錄片都綽綽有餘。
②(i)「剪輯」雖然是孔勁蕾,但感覺中規中矩,有些素材之間過渡的很莫名其妙,顯得生硬,沒有她剪劇情片的作品好。(ii)鏡頭語言上太偏錄像了,有些手持就像是新聞采訪那樣,有點兒丢失掉紀錄片的質感了。
③最後就說說我的一些思考吧。
先複制幾個自己之前關于這些問題的一些研究。中國結婚登記從2013年的最高峰開始,逐年下降。2020年是曆史最低。20——29歲結婚率下降,30——40歲以上結婚率上升,包括上海郊區平均結婚年齡已經升至了35歲。
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避孕技術的發展;2.獨生子女時代,年輕人對自由和愛情的向往。至于30歲以後結婚率升高,其實就是随着年齡的增長,人的觀念會變,對「孤獨」的理解和感受會前所未有的加深(這不是那些長輩随便一句“你不結婚老了以後怎麼辦?”的充滿強權色彩的質問所帶來的,這是自我經曆所感悟出來的。)
人對外界的享受是慢慢鈍感的,對内在的充實是慢慢敏感的。随着社會物質和文化的進步,男女權利的日益對等,整個社會開始灌入了大部分以年輕一代更為鮮活、更開放的婚戀乃至人生觀念。大部分女性尤其明顯,之前就看過一個新聞,是95後女生打工十年,買了三居室不裝修的毛坯房,她說:“結婚不能給我帶來安全感,但買房能。”這個新聞很能代表當前的一個社會現象,就是在之前,男性一般負責「生存安全感」的提供方(安全感分為生理安全感和精神安全感),但現在女性越來越不需要男性提供生存安全感了,越來越不被動,越來越有底氣了。之前的一個婚姻模式在經濟發展之中不斷被沖擊着。我在紀錄片中看到很多女性都在提要充實提升自己,這些學到的本事、掙到的錢都是實打實的。其實就是因為屬性和屬性上的價值交換更穩定,試錯成本更低,而愛情這種東西跟其相比就顯得模糊和不穩定了。
年輕人不是不想結婚,是不想那麼早,不想随随便便地就結婚了。之前我發過一個tape,讓我描述一下自己對未來理想生活的想象,我就說了一個很普世價值下的一種結婚生子的那種生活,結果直接被提問的人貼了一個“不理想主義”“安穩地安于現狀”的标簽.....(我沒有對理想或現實的一個态度傾向,隻是說直接貼标簽的這一行為讓我有點兒不舒服。)
我讨厭為結婚而結婚的同時,也很讨厭把“不結婚”當做潮流去追捧的這種行為,在我看來,這二者都是借婚姻的外殼,來沉浸式的意淫自己的一些行為,讓其變得合理,而且大部分都是跟風的(不結婚和結婚的都有很多跟風的,結婚還有跟風的還是我前段才剛見識過的...),沒有做到真正去為“結不結婚”這件事本身去考慮。
其實在我看來,大多數情況下,結婚和不結婚都是一個錯誤選項,但是我們要在二者之間選一個對自己傷害更小的,還有很多人把物質——精神,現實——理想,愛情——婚姻這些東西看得太對立了,我們應該以一個更真誠、更包容的态度和視角去看待這些問題。
結婚、不結婚、理想、愛情、現實都不是答案,真正的答案是發自内心的充實、笃定和自洽。
“錯誤”選擇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請不要畏懼此刻的沉默
①前後對應很工整,意象設置的也很到位。但不太同意把所有人物身份的對應解釋成《緻命ID》那種形式,其一是畢贛拍的是自己家鄉,我想會盡可能更全面地去展示更多代人的共同的情愫,如果隻解釋成一個中年男人喪妻亡子的故事,那瞬間整部電影的基調就 ...
反傳統西部片的電影視聽分析
2022年戛納首度入選主競賽——凱利萊卡特19世紀20年代的美國西部正處于「西進運動」的末期,南部的奴隸主、土地投機商、工業資本家、高利貸者和老百姓,所以人都希望在西部獲得土地。建立在對原住民剝削的基礎上,整個美洲文明甚至都被毀于一 ...
每個人都他媽的想拍電影
0.5B《上帝之手》①小姨那不勒斯傳說:小和尚是邪惡的存在,他們穿梭在城市之下,給人帶來不幸,但同時他們也會主動接近那些處于絕望之中的人,為他們無償帶去好運。小姨賜予法比托的是幻想與浪漫的力量,後半段住進瘋人院的小姨又給了想成為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