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的老闆王欣當年有句名言,技術本身并不可恥。徐峥飾演的男主角是一個老牌程序員,當初設計一個人力資源判斷軟件,去判定哪些員工是公司可以淘汰的,哪些不可以,到了他不能幹的時候,公司就用他寫的算法系統判斷他應該離職了,看似是算法的問題,但是算法的邏輯是人的邏輯,徐峥作為一個程序員最直觀簡單感受就是數據說話,所以他設計了那樣的系統,但是系統是否成為判定的标準不是機器做到的,是人拍闆的,一個以人為本的企業,如果依然存在對打工人最基本的人文關懷,是可以在算法基礎上優化體驗,歸根結底是決策層認為利益有限,不是人優先,隻要這個體系能夠高效運作,榨取利潤,那麼他們是不會對替換的螺絲釘有感情的。

徐峥當年沒有懂,他覺得他為這個公司付出了自己最黃金的十年,甚至熬出了糖尿病,公司離不開他,他是老臣了,可是市場經濟從來沒有道義可以說,後來他也沒有懂,他覺得是算法的問題,是算法讓他被淘汰了,所以他同樣也可以用算法讓外賣員從底層中突圍,但是這麼想真的是對的嗎?

就好像一個班級裡面平均分是靠大多數人拉上去的,希望擺脫墊底隻能靠不斷努力,這個是第一層的想法,第二層的想法是,希望擺脫墊底隻能靠超越别人,因為墊底是通過和他人對比出來的,第三層的想法是無論如何努力,這個班級永遠會有人墊底,因為比賽是永遠存在最後一名的。

徐峥借助了老黑的的外賣簡單地圖,其實就是在優化算法,當大多數的外賣員都可以達到标準的時候,那麼外賣員的合格标準也會水漲船高,這個遊戲你可以赢一時,但是老闆永遠不會輸。

徐峥給的東西不是解藥,但真正的解藥不可說,造成打工人如何困局的始終不可說,他沒有歌頌苦難,他隻是如實呈現了苦難,但是大部分的人沒有打算聚焦問題,他們不打算思考根源,也不想解決問題,他們隻是想進來電影院放松一下,暫時麻醉一下自己,把自己從生存裡解脫出來,這不能怪觀衆,也不能怪徐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