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全是劇透,請觀影後再來;


01.桌底下有炸彈💣!

死神來了系列非常倚重一種經典的懸念效果;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曾對懸念有過精彩的比喻:他把懸念比做“桌底的炸彈”,觀衆知道炸彈的存在,但是電影中的人物卻不知道;

如此一來,觀衆會極其擔心劇中人物的命運,從而讓簡單的劇情也變得極為吸引人;

《死6》中有大量這樣的例子:

電影開頭的天景餐廳戲,“桌底下的炸彈”有地闆玻璃上的裂縫、柱子上崩掉的螺絲、熊孩子丢的硬币、煤氣洩漏等等;

這些“炸彈”觀衆都看到了,從而産生了緊張感,但是電影中的人物都不知情,他們載歌載舞,直到觀衆最擔心的事情發生;

這就是一次基礎款的懸念效果,危險醞釀時的緊張感和危險爆發時的驚吓感,這兩種情緒就是我們在看恐怖片時最常體會到的“快感”;

另外一處基礎款的懸念效果發生在女主發現家族詛咒存在而沒有人相信她時;

在女主說服家庭的那場戲中,觀衆之前跟随女主拜訪外婆的視角也獲知了詛咒存在的信息,也就是“桌底下的炸彈”存在,但是整個家庭并不相信,進而引發觀衆對人物命運的擔憂;

如果當時你看這段戲時和女主一樣着急,想着“啊呀這些人怎麼不相信啊?!”,那麼恭喜你成功地被懸念效果捕獲了;

最基礎款的懸念一般都發生在開頭,之後随着故事的發展,劇中人物的視角逐漸打開,懸念效果就不夠看了,電影往往會進行懸念的變招,想辦法進一步抓住觀衆的心弦;

當然有些平庸、無聊的恐怖片就“不思進取”,從頭到尾一直給觀衆喂這一招,好在這部《死6》不是這樣的下乘之作;


02.桌底下到底有多少炸彈💣?

首先,我們要了解與懸念完全相反的一種藝術效果——驚奇;

套用希區柯克“桌底的炸彈”比喻,懸念是觀衆知道桌底下有炸彈,但是劇中人物不知道,由此引發觀衆對人物命運的擔憂;

驚奇效果則是,觀衆不知道桌底下有炸彈,劇中人物也不知道桌底下有炸彈,但是,突然!炸彈爆了!觀衆直接感到就是驚吓,而沒有擔憂,這就是驚奇效果;

《死6》進行的懸念變招,便是在懸念中加入驚奇;

在那場家庭聚餐戲份中,以懸念效果來拆解,我們知道“桌底的炸彈”有玻璃碴子摻冰塊的檸檬水、蹦床下的釘耙、煤氣罐……這會引發我們的擔憂;

但是,看到後面我們知道,這些都隻是“小炸彈”,效果都是不緻死的,真正的“炸彈”是那個除草機,但是它先前在鏡頭中并沒有特别展現,觀衆并不知道;

看到了炸彈,但是沒看全,這就是一個加入了驚奇的Promax版懸念效果;

之後紋身店失火和隔天早上的垃圾車吞人事件也是這樣的設置,觀衆同樣不知道紋身男是私生子,也無法聯想垃圾車、皮球、樹枝這些事物會怎樣組合起來殺人,這都是驚奇效果帶來的未知魅力;


03.炸彈上桌

一般等到恐怖片發展到3/4左右,劇中的人物視角會完全打開,觀衆和劇中人物視角重合,大家知道得一樣多,并開始緻力于“拆炸彈”這一動作;

這其實相當于炸彈被搬上了桌,這個時候就需要完全依賴于驚奇效果了;

其實這個階段的戲份是最考驗編劇創造力的,出其不意,讓人拍案叫絕的驚奇效果是極難構思的;

像醫院的核磁床殺人事件,這個其實有點偷懶,它還是帶有很多懸念效果的成分,觀衆是知道核磁床在運作的,劇中人物不知道;

最高潮段落溺水之後再救活的戲份,其實這個情節在幾年前的《恐懼街1》裡面高潮段落就出現過,在《死6》中又看到這個真是讓人一臉嫌棄;

感覺全片最徹底的一個驚奇效果是結尾的火車原木殺人事件,觀衆與主角同樣震驚,“啊?!溺水不算死過?”,在觀衆都已經放松警惕的時刻,出其不意地來了一個“閻王要你三更死,豈可留你到五更?”的效果;

總而言之,《死6》的懸念效果還是很經典的,畢竟這個系列耕耘這個套路很久了,特别是中間加了驚奇的Promax版懸念觀感還不錯,草坪家庭聚餐很有記憶點,算上高潮段的平庸,合計起來豆瓣6.9挺恰當的;

本文首發于碎鏡S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