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看中國
在中國,主打情懷賣點,點燃觀衆愛國情懷,對抗金名将的崇敬。以《滿江紅》一詞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為例,嶽飛認為殺敵即是榮耀,飲敵人之血是英雄。或許在當年确實值得歌頌,但放在此時,公約既定不可濫殺無辜,包括投降之人,不得不說這違背了現代所追求的和平。再有“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戰争需要而燒毀敵人的船無可厚非,來自中學課本的官方解釋為,周瑜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不僅塑造了周瑜儒雅俊逸的形象,穩操勝券的得意,更突出周瑜人生得意之時的潇灑俊逸。站在平等的人文理念上講,船上總有無辜之人,看着敵軍全軍覆沒,這應該值得慶賀嗎?這種扭曲的觀念竟成為了作者戰争勝利的榮耀。
反之,外國對戰争的理解是另外一套表現模式,自然不會認同類似《滿江紅》為了刻意突出戰争英雄的表達手法。首先他們認為,戰争是可憎的,雖然有正義與非正義之說,但即便是正義戰争也不能濫殺無辜。中國古代主張殺盡所有敵人,也就是說,不具備戰争能力的婦孺兒童,隻要戴上了敵軍的帽子,是否也要格殺勿論呢?美國二戰電影如《血戰鋼鋸嶺》,帶給觀衆的直觀感受反而是,處處是戰争,處處也是peace and love。有信仰卻被強制服兵役的信徒,最終成為了拯救無數人性命的民族英雄。這是國内外刻畫戰争英雄最大的差異。
周有光曾說:“魚在水中看不清整個地球。人類走出大氣層進入星際空間會大開眼界。今天看中國的任何問題都要從世界這個大視野的角度。光從中國角度是什麼也看不清的。”(摘自《周有光年譜》)
讓曆史告訴未來
一定要說在前面的是,在嶽飛的事件中,秦桧背了鍋。殺嶽飛的人是他沒錯,但隻譴責劊子手,放過指令的下達者,這似乎并不合理。回顧一下這段中學曆史,宋朝先為南宋後為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宋徽宗趙佶與其子宋欽宗趙桓相繼被迫擄往金營。金國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衆多的宋朝宗室,而作為漏網之魚的康王趙構,南下至陪都南京應天府即位為宋高宗。通過北伐奪取金朝扶植的僞齊政權控制的土地的嶽飛和他的嶽家軍,正一路上攻至金人打算放棄開封,渡河北逃。但此時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嶽飛班師,才使北伐之功毀于一旦。之後宋與金達成宋向金稱臣的“紹興和議”。南北對峙局面自此确定。在和議達成之時,嶽飛、韓世忠等人的兵權被解除。嶽飛本人更是在不久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奉命執行的正是秦桧。
何為“靖康恥,猶未雪”?結果是嶽飛最終聽命于12道金牌的召喚,放棄了攻打金兵,拯救被俘的兩位南宋皇帝。或者我們可以說是,嶽飛在其母親刻下的“精忠報國”四字中,選擇了先盡忠,後報國,從而含恨離世。那麼電影又是如何表達的呢?秦桧與金主帥互通密信,為了拿到密信甯可錯殺三千一不放過一人,是不折不扣的賣國奸臣。電影造成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杭州嶽王廟秦桧夫婦的跪像被抽打、吐痰,曆史上被多次重修。部分觀衆主觀且盲目地把電影情節當成曆史,不僅不理會真知帖,反而“喜歡被牽着鼻子走”。他們想要的大概不是真相,不是自由,而是情感的宣洩與想象吧。在這裡告也想告訴每一個看完電影正滿懷憤恨地準備去砸嶽王廟的朋友們,擁有了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會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
讓曆史告訴未來,我們在這裡不是苛求曆史,不是苛求古人,而是我們以此來觀照現代國人種種表現(比如打秦桧塑像、對真相不感興趣的情緒渲洩),進而為未來國人擔憂。
再有一個影視向的觀點
個人給這部電影打了四星的原因,喜歡他的邏輯緊湊,俨然一部高級劇本殺的體驗。但它在某些方面對觀衆的“侵犯”,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人,看到有up主稱之為“邪典喜劇”。有人被抹喉,被刺殺,觀衆卻會發出笑聲,基于音效和畫面都如此寫實的死亡,身邊的觀衆依然發笑。難道大家的思想都被扭曲了嗎?也許多數觀衆是被類似罐頭音效的意識形态所操控了,也就是影片在刻意地引導你的思考方向,稍不注意就與影視世界之間的想象性關系縫合。再者,片中虐殺戲與笑點部分高度重合,觀衆個人的道德意識難以介入。事實上,導演團隊嘗試将宏大命題的悲劇性故事與局部喜劇要素融合,編劇老師曾在采訪中說,這種血腥暴力與喜劇的結合會讓觀衆面對倫理問題,但導演依然迎難而上。一邊是被戲劇音效逗得發笑,一邊共情着銀幕裡的痛苦,這難道不是創傷性的心理體驗,和被誤導而發出的笑聲嗎?什麼都想要,最終将什麼都得不到,張藝謀導演正在不斷地抹殺一代國師的榮譽。因此不嚴謹的藝術作品所召喚出的倫理災難,更值得電影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