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和男主紐約相見第一天,回家後跟丈夫評論男主這裡很韓國,那裡很韓國,但其實電影最韓國的地方,是12年前女主對男主說“我要做出一番事業,我們先别聯系了”。
女主的行為這麼“韓國”這件事本身就很貓膩——女主的父母一個是電影導演,一個是藝術家,母親鼓勵女兒和男主約會,而編劇認為即便如此女主依然無法擺脫東亞的績優主義的束縛,會選擇為了事業放棄愛情。
這意味着什麼?韓國(乃至東亞)被看成一個很小的族群,沒有什麼多樣性,怎樣的家庭背景出來的孩子長成的樣子都會很“韓國”。
電影中韓國人民的單一形象,再想想美國“大熔爐”的稱号,這不是一種文化的優越感是什麼?
-
另外,一直被讨論的美國亞裔女演員形象。盡管對她們外貌的批評很容易招緻被國内傻白甜白幼瘦審美洗腦的批評,但還是要說,我認為美國對亞裔女演員的挑選也表現了一種亞裔刻闆印象我。
近年來在美國成名的幾位亞裔女演員:《緻命女人》的劉玉玲,《别告訴他》的奧卡菲娜,《怒嗆人生》的黃阿麗,以及本電影的女主。
這些人的實力我不去質疑,她們也都很有魅力,我本人也是劉玉玲的粉絲,但是實話實說,她們長得不好看,遠低于你看到的電影中白女的水平。
并且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對亞女的刻闆印象。我們都知道,她們的臉沒什麼代表性,多數亞洲女人不長這樣。
再次強調,這裡提到這些絕不是對這幾位女演員的外貌羞辱或實力的質疑,而是說美國電影工業在挑選亞裔女演員的時候不合理的偏好,因而一定程度上使得最終成功的本土亞裔女演員的長相讓亞洲人感到陌生。
-
其實歐美電影工業近年來更多地關注亞裔和黃皮膚,是一件好事。
但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創作者很有可能加強對亞裔的刻闆印象,完成了對亞裔身份的消費和剝削,并進一步維護了白人文化的優越性和正統地位——這可能是無意識的,但是是真實發生的,并且是不必要的,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