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劇評裡提到,最近的韓劇不過是矮子裡面拔高個兒,客觀來說,這部作品的水平隻能達到7+。
其實,如果把這部劇的前兩集做成電影,再稍加修飾,我倒覺得不失為一部佳作。不過電視劇的分量時長不同,用後面的14集稀釋内容,反倒讓這部劇的節奏變得拖沓,注水劇情也缺乏緊湊合理的邏輯,整體略顯拉胯了。
劇情中最大的敗筆在上一篇劇評裡也稍有提及。其實從觀衆的反響中,也能夠看出,男主和男二的設置也是一個很大的bug。
戲劇性,向來是确定人物在一個故事中重要性的核心因素。戲劇性何以體現?看的就是人物所背負的戲劇沖突的豐富性。而戲劇沖突最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人物的心理成長曲線。
這部劇中,女主的成長自然十分重要,但是,周圍人因為她的出現,逐漸消除偏見的過程,也同樣是十分重要的看點和淚點。倘若兩條線都兼顧到了,這劇的治愈指數肯定爆棚。
所以,這部劇的理想配置是,除了自閉症女主之外的另一個主角(無所謂男女),最好是冷血且自戀的天才型律師,或是不學無術的降落傘型人才(總之應該在律所裡有相當的話語權),從完全不理解女主,阻礙女主的律師之路,到逐漸認可、欽佩她,消除偏見,不但用自己看似毒舌、但其實中肯的批評挖苦幫助女主逐漸融入真實的社會,也讓自己也變得更加包容、更加謙遜。由此,兩人的經曆形成互文。
而主角三号,則承擔起爹媽系寵溺任務,得益于過去的一些自身經曆,可以設身處地理解女主的難處,随時呵護女主強大的内心,推動劇情,也保證人物類型多元化。但是由于這種人物,在電視劇所展示的故事主線上,是不存在成長空間的,除了回憶中可能有一些讓ta懊悔的小故事,也就沒别的太多亮點了,所以注定不能是核心主角。
其他配角自然可以分為兩類,理解女主的和不理解的,且後者理應多于前者。這樣才能照進現實,表達少數群體的不易,制造淚點,感化觀衆,增進大家對于少數們的理解。
然而此劇敗就敗在,不但人物設置完全跑偏(幾乎全員大好人),而且主要的沖突都用前30分鐘全部講完了。。。
原本最具戲劇沖突的設置,也就是對少數群體的偏見,被主要安排在了男二身上,(這就解釋了為啥大家反而狂舞女主男二cp,理由就是男二其實承擔了此劇的主要戲劇沖突,更有看點,吸引眼球)。
可要命的是,男二從拒絕到妥協,隻聽了上司的幾句話,前後用了不到2分鐘。随後為了導入第一件案例,直接以試用的名義開始實操。普通律師進入律所以後,尚且還要有數月甚至數年的實習和打雜經曆,一個溝通存在問題的女主,居然進來就直接上手接案子了?這真的是一個所謂的國内數一數二的律所的運作模式嗎?
正是因為劇情過于懸浮,所以其中的很多真正打動人的細節,比如,女主怎樣在成長路上被人無端取笑,怎樣經曆了無數次的面試失利,怎樣在實習過程中,由于溝通不便造成誤解,怎樣在最初的幾次案件中(因為既無經驗又太特别)被委托人嫌棄拒絕,全都被略去不表。偶爾穿插的一丢丢回憶,完全是杯水車薪,整部劇的淚點仍舊大打折扣。
比如我淚點這麼低的人,看到現在隻有第一集的旋轉門有一絲感動,但都沒有掉淚。其實這個旋轉門情節,我也覺得編劇把它放錯了位置。
我倒覺得這個情節放在最後一集的結尾不錯。在此之前女主始終隻會走側門,甚至可能會因為拒絕走正門而耽誤工作(戲劇沖突就又有了)。而當兩位主角真正消除了隔閡、真正彼此認可後,也在兩個人都變成更好的自己之後,用共同跨過正門這樣一個委婉的方式,暗示她們未來也合着彼此的節拍,共同進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不過為什麼編劇要把這個放在第一集呢?很明顯,他在偷懶。電視劇雖然是藝術品,但也同樣是商品。編劇自然希望開局有利,所以把賣相最好的情節趕緊全都祭出來了。(換句話說,他能想出來的高光情節也就那麼幾個。)
編劇的偷懶,也可以從男二這個真·男主快速妥協裡看出來。男二很快就同意給女主安排案件,可以用他在律所的話語權不高來解釋。但是從劇情設置來說,這本身就消解的戲劇沖突,沖淡了劇情的濃度。
倘若他話語權多一些,就可以讓女主經曆更多的委屈,也能更好地體驗骨感的真實社會。畢竟現實有多殘酷,是不是全員皆善人,看劇的社畜們心裡明白得很。
但是,如果劇情要這樣編,就需要有更加嚴密的前後邏輯和人物關系網,難度自然變大。這顯然不如十幾分鐘交代劇情,随後寫十幾個松散的、彼此沒什麼關系的、每次一小時都綽綽有餘的法律小故事來得輕松。
因為編劇的偷懶,這本來很好的立意,就被編成了四不像。既沒有深刻寫實性的感染和教化意義,也所講的案件也完全達不到真正的政律水準,案情同質化嚴重,全都以溫情為導向。三個案件下來,我都是在案情講述階段就已經猜到結局,毫無懸念可言。一方面,觀衆看到第三集已經略顯審美疲勞了,另一方面,還是那句話,頂級律所的律師能力就這?難道還趕不上觀衆這些外行?
比如,第三集,男二需要和自閉症被告溝通,竟然主要依靠新手律師的知識。我一個法律小白都知道,律師都分不同領域,而他作為一名相關領域的身經百戰的老手律師,既沒接觸過類似的被告、原告和涉案人員,也并未通過自主學習,對這種較為常見的病症做到基本認識和了解,甚至在手下招到這樣一個員工之後都不知道搜搜百度百科,居然連名字都說不全(男二第三集裡的原話),這樣的學習能力,是怎麼在頂級律所生存到30多歲沒被辭退的?
最後,為什麼要提1988呢?因為1988是申氏爽劇模式的鼻祖,是韓劇量産膚淺的溫情的開始。申氏爽劇的一大特點是用“人間有真情”包裝高度同質化的内容。
其實申導演的特點,我一開始并未發現,甚至一度十分享受這份感動。這把溫情牌逐漸把申導演推向成功,讓韓式溫情徹底火了一把。
不過因為他幾部作品拍下來毫無進步,所以在不斷他炒冷飯的過程中,短闆便逐漸暴露了出來。
申的作品,概括起來無外乎是“有一個地方(無所謂胡同,監獄或者醫院),有很多好人,偶爾還有一兩個壞人,但是這些壞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好人都相互幫助,也不會變壞,而是越來越好,大家皆大歡喜”。
這一點,在申元浩的機智系列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也正是這一點,讓他的機醫二撲了,第三季直接流産。故事中的人物沒有沖突,沒有缺點,也就自然被剝奪了成長的空間,以及自我成長的獨特性。
在胡同中的人,醫院裡的職員,還有監獄中的罪犯,他們的心路幾乎并無二緻。讓幾個醫生變成幾名其他公司的職員、或者醫學生、普通大學生,我相信他們想要組樂隊還是要忙裡偷閑。讓一群罪犯變成一群員高中生、住集體宿舍的公司職員,來一個機智校園/公司生活,似乎也毫不違和。
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适程度,甚至超過了一般的偶像劇。校園偶像劇裡都還有個能搞出事來的惡毒配角來推動劇情,申劇中的惡人甚至完全成了襯托一衆出廠即頂配的主角們的背景闆。結果就是一整部劇下來,從頭到尾都如老太太的裹腳布一般,沒完沒了毫無意義地來回重複:“好人們真好,心也好,命也好,實力也好,好人們好就是真的好”。
就算心地再善良,實力再優秀,在社會上的經曆也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這才是真是的人生。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沒有人出生即頂配,任何進步都是用痛苦換來的。像這種出場自帶光環、不需要自我成長就能走到最後的電視劇,隻能是主角開了金手指的二流爽劇。
新手律師英宇,借助編劇的金手指,在前二十分鐘之内成功收服律所所有相關職員,在日後的劇情中作為團寵左右拼殺,依靠同行襯托,頭頂光環解開一個個毫無懸念的案件,成為所謂的頂級律所的中流砥柱。這樣的設定,恕我有些吃不動。
在這種強行溫情的語境下,再耐心的細節堆砌,再細緻的演員演技,也不過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了。畢竟,缺乏真正個性化的世界觀和自恰的人物成長路線做基礎,所謂的拍攝細節和演員演技基本不體現導演和編劇的創作功力,那充其量隻能算與創作無關的匠人精神。
申元浩和1988的成功,讓韓劇嘗到了這種廉價的、沒有高潮、缺乏沖突的溫情爽劇模式的甜頭。
不過,溫情讓觀衆入坑,沒有厚度的溫情也很難不讓人快速下頭。往後的韓劇想要突破這層創作舒适圈,在之前已有的創作高度上更上一層樓,恐怕是難上加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