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得來說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劇,4.5分。

看了一篇評論說劇情核心在于國有企業怎麼到瀕臨破産邊緣,但沒寫出來,所以劇情空洞無味。我的觀點恰恰相反,這劇内容非常好!其中包括:①如何運用好資本②中國重工機械如何突破局限揚名世界③制造業才是中國經濟的根基④華爾街資本的嗜血本質...

對于結局錢萍的死,大家似乎都意難平。但這真是編劇最大的仁慈了。否則怎麼辦?對于單位行賄之事不予追究?給錢萍這樣的好同志來個黨紀處分?再或者,牽扯上孫和平?不要說什麼500萬的錢最後轉沒轉。雖然是索賄,私企老闆也許可以免去刑事責任,但對國企幹部來說,隻要啟動調查就不可能全身而退。

劉必定最後的二進宮,也許同樣讓人唏噓。這個加上錢萍兩個結局的設定,使本劇的内容更加深刻。不管編劇本身想表達什麼,但會讓人不得不思考:①究竟是什麼樣的市場,才會讓做企業的人不得不采取行賄的方式才能達到正确的目标?②究竟是什麼樣的博棄,連國企這樣的親兒子都得采取行賄手段才能實現偉大的目标?③是否所有的博弈都是正向的,都是有推動作用的,這裡面難道沒有内耗和損失?④把一切交給市場就是最正确的選擇?

另外,對以下三點存在疑惑或不予認同:①市場、博弈,貫穿始終,從北機的發展壯大來看,編劇似乎對此是正向的看法;②在劇中有表達北機孫和平之所以能做成事,是因為有了改開;③劇的最後,說漢重集團之所以成了爛攤子,原因之一是因為沒能混改,最後也以"員工持股、引進民營資本"的一個混改方案利落收尾,似乎表明混改就是企業的出路。以上三點,不知道這是電視劇的改編,還是原著作者就是我所描述的的本意?反正我不敢苟同。以市場為導向也罷,企業改制也罷,都是在一定層面、一定背景、一定範圍之内,有正向的作用和積極意義的。但若把一切歸功于改制和市場,甚至忽略了市場的負面作用和改制中的不平等性,絕對是本末倒置。就拿混幹來說,全民制所有企業,它發展壯大所帶來的價值,為什麼隻有一部分人受益?如果受益的永遠隻是一部分人,那麼人民的幸福生活則取決于你否能到一個好的工作單位,而與你自身是否努力沒有多大關系。那麼,能否到一個好的工作單位,這種機會是天生優勢還是均等獲取?

最後,對于電視劇的收尾形式,有觀衆提出繼續拍第二部。我想在近幾年絕對是不可能有第二部的。在當下正在實行的事,不經過時間的檢驗,目前無法蓋棺定論。也許作者想表達的并不是認同劇中的改革方案,而是說:“真正的大博弈(機制改革方向)開始了,(結果)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