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我想要談論的是原諒的問題。很明顯pta的木蘭花核心的主旨應該就是原諒,但是翻遍了豆瓣的影評居然沒有從這一最根本的方面進行解讀的。故事的結構回環往複,整體的講述雖然有條不紊但仍不失算作頗為龐大。

或許是因為聖經的緣故,這部電影關于人與人之間過錯所展示的都有意按照forgive的标準進行延展。青蛙雨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天罰,但在本片當中卻是充當救贖之前暴風雨的作用,導演的人文主義關懷和悲天憫人的良心在此刻彰顯地淋漓盡緻。為什麼在可怖的天罰當中,對于經曆事件的每一個人卻無一例外地被救贖了呢?惡歸結于完全的随機性絕對不是導演的目的,行惡——堕落——忏悔——救贖的老路也不是在這部電影當中如此簡單去體現的。上帝的不缺席正是良心的、善的、人的不缺席,而非反之。無法原諒是因為所造成的傷害無法彌補,而無論是社會的還是家人、他者的漠視正是所造成傷害無法彌補且隔閡與痛苦越來越深的原因。

惡源自于原始人,正像是将死的抛棄妻兒所說的那樣,那時的人們無需對自己的惡行忏悔。但是擁有一顆真正人的良心,便一定會對自己的惡行感到厭惡。女兒見到猥亵自己的父親時言語間透漏自己潛意識裡已然等同于妓女,在她看來她當然認為吸毒和濫交事實上正是堕落的表現,即使問題的本源出于其父她也是知道這樣做并不好,根本上她也不享受這些事情,僅僅為了借用其分泌的激素來面對無限黑暗的可怖現實。她當然無法接受過去,但除了過去更是現在的漠視讓她一步步邁入堕落的深淵。父親在面對母親的質問時也隻是會說“我不知道”這種徹底逃避責任的話,面對自己的妻子仍然說自己的女兒瘋了,這種對于惡的漠視徹徹底底無法被自己忏悔和道德折磨的贖罪券買去。在臨近自殺前他怕是依舊沒有想通這個道理。忏悔并無用,真正聆聽到的隻有活人的良心。甯可講述自己的罪過給遠在天邊那虛無缥缈的上帝聽,也不願意屈尊打出那一個電話,說出那一句是我做的,因此在道德上無法達到真正“被原諒”的條件,他們的妻子兒女必将沉淪在永恒的痛苦當中直至雙方皆死。自毀傾向的報複和不敢直視自己罪過的恐懼構成了痛苦的一體。安德森由此揭示出了這件事情——不報複的,選擇性忽略的,善良的原諒。誠然老神童放回去沾着青蛙粘液和人血的錢總歸是不如原來的好,但是這幾乎是在自伊甸園就存在的惡不被完全消滅的情況下,人類作為一個集體所擁有的最優解。

接下來涉及的可能就是另一種更傳統的價值觀下對于這種問題的看待,也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原諒固然是好,但是對于受害者的補償,對于加害人的贖罪該如何進行呢?這種思想恐怕強烈地受因果論等影響,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在這整部電影當中乃至實用主義道德體系下的(或許是帶着“聖傷痕”生活的人本身就算擁有一種上帝給予的幸福?)道德觀中沒有很适宜的地位。人如果被加害,受到的痛苦比一般人的更大,傳統上一定會給他從某種地方找補,哪怕是到了地府也會給你下輩子托生在一個清閑富貴人家享福,在至高的集體幻想中徹底的公平存在在這種思想當中。虔誠地悔過立地成佛也得經曆可怕的肉刑痛苦,你所行的惡必然有所懲罰,你所積的德必然有所獎勵。現在的我并不能評價出兩種價值觀的優劣,或許這就是一種“事情應該怎麼樣”和“事情隻能這樣才會好”這種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妥協。惡既然不能根除,那便隻得去想一個最好的方法與之共生,這可能也正是木蘭花想表達的。

寫的有些混亂,後續可能做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