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帶着低俗的獵奇心态觀摩東亞文化圈下的禁忌情感。但意外發現影片的深度不僅僅局限于都市傳說的師生戀,也涉及到了新加坡的華人文化與現代婚姻。

不辭辛勞、忍臭賢惠的林老師在導演的語境下化作了東亞傳統語境下标準的賢妻。所有的不幸都是第三方帶來的,公公的癱瘓、老公的不行、學生的侵犯。父權社會的陰影仿佛也籠罩在新加坡潮濕的天氣中。從家庭、婚姻、與工作中皆找不到生活的意義,隻能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而下一代的希望等了8年用盡各種方法都沒等到,沒想到最後卻是造化弄人。我一直感覺導演在結尾給林老師的結局光明如童話,即便工作休假、丈夫離婚,回到老家的林老師仿佛仍有光明的未來,而忘記了影片中前期鋪墊的馬來西亞政局動蕩,官員腐敗,洗錢等等。忘記了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孩子的艱辛。從感性角度來說、我也希望林老師這樣的老師值得更好的生活,而從影片鋪墊那麼長的陰霾潮濕的環境來看,隻能祝好了。

單純的郭學生身上其實并沒有那麼多值得着墨的,青春雖然在法律意義上是免死金牌、但在社會道德緯度卻不是。正巧前幾個月上海就有女老師和男學生爆出微信聊騷記錄,那瓜屬實是給我開眼了。

我比較想聊的是公公角色。這個角色的存在不僅僅是為林老師的生活添堵加亂,他喜歡武術還能在癱瘓狀态下教導學生畢生難忘的漢字,而且從這個角色延伸出來的劇情發展也是非常合理。在公公去世的那個雨天,林老師在公公的床上抱起了朝思暮想的孩子。新生與離世就是東亞文化圈中的銜尾蛇,即使林老師與其丈夫都曾獨自一人靜默消沉地坐在公公旁,公公都能以癱瘓之軀告訴他們一個字“笑”,然而笑看人生又談何容易?

另外一點就是公公去世後遺産的分配。我的家族也是二女一兒,長輩去世前也沒有明确遺囑中的财産劃分。貌似在長輩生前讨論遺囑是非常不吉祥且不融洽的做法,我也曾和母親讨論過此事。我當時的觀點是、如果在長輩生前不把那些模糊不定且利益重大的事情以遺囑的形式安排妥善、那麼在位高權重的長輩去世後,誰能有能力和地位來再次進行權力與财産的分配呢?如果公公去世前在遺囑中明确林老師的那一份遺産也許才是更加切實的财富保障,比如說在遺囑中寫到如果林老師和其丈夫離婚從丈夫那塊的遺産中分多少錢,也會将公公的深思熟慮笑看人生描述的更加深刻吧。

還有一點就是東亞文化圈,新加坡的華語教育勢頭趕不上英語。想必當初李光耀也沒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新加坡也會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忘記“幫”這一個字了吧。當東亞文化的公公離世後、禮崩樂壞。趴灰的趴灰、養小舅子的養小舅子。可新加坡找到了新的文化支柱來支撐起快速現代化的社會了嗎?

扯遠了、難得看一部電影而已有點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