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幾句牢騷:友鄰評分與總分差得最遠的一部,所謂年度最佳日影就這點分數?身份政治害死人啊。再次驗證了對豆瓣整體素質的懷疑,還是說這一開始就不是一個迷影網站?

回到影片本身,什麼“突破生理極限”啦“錯亂的平行世界”啦“暴力作為感知自身存在的方式”啦之類的acdemic gibberish别人已經說的夠多了就不用我多加贅述了,一兩點比較外行的:

1那些看不下去的還真不是承受力差,16:9電視畫幅+中近景+紀實運鏡+少或無配樂足以讓一個專心的觀衆在銀幕前‘無處可逃’,而這種(通常用于記錄生活化場景的)樸素手法記錄的卻是大喜大悲極盡奇情之能事的瘋狂情節,這很難不讓人産生一種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的局促感;

2參考樸某的複仇三部曲,那幾部是鄙人觀影經驗中為數不多可以在觀影過程中以不加粉飾的暴力與極其誇張扭曲的表演制造所謂恐怖谷效應(也就是上面的所謂無所适從感,這個表達方式又是某位專業影評人的偉大發明,不得不說他真是個天才)的,但區别在于樸的電影明擺着就是個荒誕劇,而《宮本》用的手法則精妙的多:作為一部與日本文化産品中最常見的所謂熱血與愛情主題一脈相承的“标準”日影,人物幾乎是二次元式的外化情感與極為中二的台詞與誇張的劇情不得不說是達到了某種怪異甚至是審醜的形式和諧——是的,沒錯,我想最後半小時帶來的沖擊并不得益于暴力本身而在于拍攝時對于人物極端情感的處理方式:模仿商業片中爛大街的升格+配樂來妄圖讓觀衆帶入角色對于一部藝術片顯然有些掉價,但刻意間離觀衆與人物的情感來制造一種“猴子演戲”式的荒誕觀影體驗也不合适——畢竟這不是一部黑色幽默。

允我借用一下遊戲中的“心流”概念,我個人認為假如觀衆成功帶入、與人物的心理達成了某種同步,複仇式的暴力不管尺度有多大帶來的都隻會是發洩而不是不适;現在遍地都是的所謂爽片走的不就是這個套路?再來說說這部,所謂生理不适的鬼話我個人是不信的,這是劇情片又不是剝削片,唯一可能傷害到人的地方無非是它以驚為天人的掌控力與精準度在渲染情緒與黑色幽默式的間離之間找到了一個兩敗俱傷的平衡——沒有誇張的配樂,沒有怪異的表演,鏡頭以機器的冷漠死闆的注視這這一切,觀衆既找不到與行為誇張的角色共情的途徑也無法以一個抽離的視角戲谑地“文明觀猴”,這很難不讓人感到無所遁形。

3最為緻命的一點——我想也就是影片如此被低估的真正原因——這玩意有着不少挂羊頭賣狗肉的嫌疑。如你所見,單看人物的表演它和傳統的大男子主義日式爆裂并無二緻,這大概就是在女權泛濫的豆瓣不讨喜的原因。Well, 該怎麼說呢,範霍文在這件事上估計比我這個cloud cineaste更有話語權,畢竟他可是影史以來第一個“以表面上的正面手法展現批判對象的荒謬來制造諷刺效果,卻因為觀衆看不懂被低估”的電影人。對于經驗老道的觀衆,從把傳統意義上的男子氣概交給一個從各個方面上都和英雄人物相去甚遠的盧瑟來展現就足以顯露導演的司馬昭之心,更别提還有上面說過的反共情風格與主角靠着下作手段赢得的最後一戰。從這個角度看電影在嘲諷toxic masculinity自反性與二意性都碰到了非元電影的天花闆,如果連這都不配有八分,說實話我不知道什麼配。

當然《宮本》的缺點也不是沒有,混亂的時間線就是一個:這年頭好好講故事的編劇都不配拍電影了是吧!對于實在看暈的朋友,有一個細節也許有用:在決戰中宮本的牙被打掉了,所以他牙還在的時候就是正常故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