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的過程中腦海中閃過了耶茨寫的許多故事,一樣的自命不凡的中産夫婦在流水一般令人困倦的生活中跌碎的故事,奇妙的是導演請了凱特·溫斯萊特和萊昂納多來主演,像是給Jack和rose的愛情續上了現實的結尾——如果jack沒死,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也會死革命路上一座座漂亮的房子裡。

影片最安靜的一部分、艾波爾笑得最多的一部分,是他們計劃去巴黎的一場幻夢,是這場婚姻的回光返照時刻。去哪裡都可以,不一定要去巴黎,隻要離開就可以,逃開這平庸的生活。可悲的是艾波爾以為平庸的是在革命路上的生活,以為讓她無法喘息的是激情的流逝,其實不是的,是婚姻,還有一個錯誤的男人。

電影中另外兩對夫妻是艾波爾和弗蘭克的影子,不去巴黎的後果,放下理想的後果,就是将愛情、友情、親情等等一切當作一場扮演遊戲,永遠帶着面具,虛與委蛇。但,這又是大部分婚姻的最終走向。

艾波爾之所以會落得這樣的結局,是因為她隻有擁有理想的能力卻沒有勇氣,是因為婚姻、孩子、旁人對他們生活的稱贊這些枷鎖困住了她。她在去巴黎的路上隻走到了一半,隻拿到了簽證,沒有勇氣抛下對曾經所愛之人的想象,無法狠心抛下孩子,甚至我懷疑她有沒有錢一個人逃走。我以為那一夜她跑出家門便不會回來,我以為她做完那頓早餐便會收拾東西離開,但是她卻選擇了這樣的方式來切除可能生下/變成下一個“瘋子”的機會。

弗蘭克,是一個很典型的自戀型人格,從他的身上能看出很多人的影子,耶茨很喜歡寫這種男主角。一場場吵架戲裡,弗蘭克一直都是那個指責他人的人,明明自己内心也想去巴黎卻又耽于現實穩定的生活沒有勇氣嘗試,卻把這一切怪到了艾波爾懷孕了的頭上(大哥,你做的時候不做好保護措施你怪你老婆懷孕了你也真的是夠可以的)明明自己很懦弱擔心沒有價值,卻要用出軌來激怒妻子希望證明自己的受歡迎和被在乎。艾波爾沒有頭腦時他很安心,艾波爾一旦太過聰明地揭穿他時他便搬出:“你住在我的房子裡”這套話來以示自己的重要性,太過幼稚。電影中他總是提到他父親,提到他父親在銷售行業的經曆,他以此為榮。顯然,如果一個男人太過愛戴自己的父親,那麼他對女人必定失去了共情的能力,不然他也不會說出“我不知道生個孩子對你來說怎麼就是這麼難的事”這種話。另外,父親的影響也一直跟随着他,他很在意旁人的評判,尤其是男人的評價。

我強烈懷疑,如果艾波爾把孩子生下來,放棄了對别處生活的憧憬,他們變成普通夫妻,中年之後弗蘭克又會變成《建築工人》中那樣的男人,開始在事業不順時抱怨:當年都怪你懷孕了,我沒能去巴黎尋找我真的喜歡做的事。

所以,電影這樣的結束,也還挺好的,甚至沒那麼殘忍。

電影的精髓,想表達的主題都在“瘋子”兩次和男女主的交談中體現。

強烈建議對于争吵會應激的朋友謹慎觀看,兩場密集的吵架戲裡,我看得眼淚無法控制地流,我不知道是為艾波爾哭還是為其他人,又或是為身為孩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