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遙電影節就碼住了這部片子,直到今天終于看上了!帶着很高的預期去《宇宙探索編輯部》,果真沒有讓我失望。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在國産大熒幕上少有的優質片子。是一部極具叛逆、包含着強烈的作者意識和個人風格的類型電影。(有點畢贛的那味)

“電視裡的雪花,是宇宙大爆炸後的餘晖。”

好久沒有看到那麼有個性、有作者意識的國産電影了。 大量的跳切,大量的甩鏡頭,快節奏的叙事和章節化的結構都使得整部片子非常的自由灑脫。

也許是導演孔大山本人不羁的個性使然,才造就了這一部荒誕而又浪漫的“中國民間田野科幻長詩”。 就像在映後孔大山和郭帆調侃的那樣,“小破球”代表了中國科幻電影工業的天花闆,那我們的“小宇宙”就是中國科幻的地闆磚。 但其實不管是好萊塢式的硬科幻還是《宇宙探索編輯部》這樣的低成本軟科幻,在形式上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就像重塑雕像的權利和五條人一樣,隻要自己作品本身夠好,都能夠打入人心,都能夠同台亮相。科幻從來都不隻有高高在上,也能埋進土裡。也許在科幻特效狂轟亂炸的今天,一部接地氣,可愛又幽默的小科幻更能夠抓住人心。

不止于黑色幽默的形式,豐富的内容及線索更是增強了電影的趣味性。大量的意象在劇情的發展中環環相扣,角色的對比和沖突加強了内容的深度。我們既能看到人物的對待親人的小情,也能看到探讨人類哲學的大愛。 在最後的章節中,主人公在篝火旁探讨外星人,就像是柏拉圖的洞穴思考。“我們人類的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就像主人公說的那樣,有好奇心是一件好事。但往往好奇心會害死貓,而且就像劇情結尾的那樣,有時候我們費盡心思尋找的真理其實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樣,完美而神聖。

除去這些,電影的配樂,演員的演技都發揮了極高的水平,看完電影不得不讓人歎服,孔大山真是個鬼才!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非常适合二刷,甚至多刷的電影,也是一部少有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