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狗。母豬。拳師。亞洲馬桶。
這不是P站。
而是電影《芭比》的評論區。
在這些奇葩男性的破防瞬間,有股惡意讓我膽寒。的确,當《芭比》的宣傳海報明晃晃打出:
”芭比無所不能 他僅僅是肯“ 時,
本片注定飽受争議。
有人支持 就有人反對。
這本是正常的言論空間。
因此,可以有人站在刺眼的陽光裡,肆無忌憚的抨擊芭比。然而,陰影的背後模糊的面孔,卻隻會是他們自己。
因為《芭比》絕非在搞性别對立而是用女性主義講述了現實問題。
趁着這波粉紅浪潮還未消散,今天我想聊聊《芭比》。
它真的是一部抨擊男性的電影嗎?
《芭比》的排片量不大,預防有朋友沒看過,我先做個簡要的劇情描述:
故事說簡單也複雜。
在芭比樂園,各種各樣的芭比和肯,每天重複着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
早起伸個懶腰,抹平睡裙消失的褶皺,擰開缺水的淋浴頭,倒一杯透明的牛奶。
直到有一天。
羅比 , 一個經典款芭比。
突然開始思考死亡的意義,這一刻,她不在是一個玩偶。
因為,死亡是屬于人類的命題。
這個念頭,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扁平足、橘皮組織通通找上了她。為了重回完美,她必須前往現實世界開啟大冒險。
自此,電影構建了兩個鏡像世界:
芭比樂園和現實世界。
在這複刻般的翻轉中,芭比或是肯,一體兩位,互為對照。
換句話說:
芭比和肯其實是同一個讨論對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二性。
簡單來說:女性是一種處境而非隻是一種性别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形成的。
對應到電影中。
肯是男人,其實就是芭比樂園的第二性。而在現實裡,第二性是女。
①芭比樂園的肯
我們可以發現。在芭比樂園,芭比是權力的持有者,是社會的主導力量。
芭比是總統、是醫生、 是法官 、是諾獎得主。在日落大道的國會山,是四位芭比的巨石頭像。
她們凝視着這個童話般的女兒國。
然而,肯,我們甚至不知道他住在哪裡。
一個有趣的互文是,41歲的高司令因為扮演肯被全網嘲笑油膩進而面對質疑時,他這樣回答:
“說實話,現在嫌棄我油膩。我敢保證,他們才沒有在乎過肯。”
沒人在乎肯,他隻是芭比可有可無的男友,是芭比樂園的第二性。
②現實世界的芭比
回到父權制主導的現實世界,冒險還未開始,二人就遭受了巨大的沖擊。
在這裡,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馬路上,行色匆匆的白領是男人;公司裡,揮斥方遒的高管是男人;路過醫院,醫生是男人,而護士是女人。
男人主導整個世界。即使他依舊被社會拒絕,但是建立一個父權制主導的”肯樂園“,這個念頭已經紮根心底。
而與此同時,另一邊的芭比,則在色情的審視裡感到難堪。
這個世界男人凝視她,女人讨厭她。
明明是作為激勵女性的精神象征,卻被當作是谄媚男性的惡臭糟粕。
還記得芭比去學校時那個嘴毒的小丫頭是怎麼說的嗎:
你的出現讓女權運動倒退50年。
從權力的主導者到社會的邊緣人,芭比是現實世界的第二性。
這一刻,影片以極端的情節設置。使得芭比,在現實世界成為肯;而肯,則在現實世界理解芭比。
前者,是芭比樂園絕對的母權。
後者 ,是現實世界隐藏的父權。
他們共擔生命體驗,他們都是畸形體制下的第二性。
由第二性的生存處境追本溯源,其罪魁禍首就是——父權制。
很多人對《芭比》的誤解,就在于認為她打女拳、搞對立,真是這樣嗎?
在做出解讀前我們首先要明确兩個概念:男權制 父權制。
男權制:母親需服從于兒子,因為女人必須服從于男人,性别矛盾是讨論核心。
父權制:兒子需服從于父母,因為晚輩必須服從與長輩,權力壓迫是讨論核心。
男權對應女權,父權意味着絕對權力。
父權制在傷害女性的同時,也在限制男性。當用“男權”來代替“父權”時,這實際上,就成為了一個性别對另一個性别的控訴。而本片的核心,在于對父權的戲谑諷刺,而非對男性的打壓抨擊。
如果說,這也算女拳的話,未免也太過于柔軟溫和。
真正的女拳恐怕是這樣的:
一女嫁人 全家作驢。
中國男人醜胖搓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引用自微博,非本文作者觀點)
芭比是女, 肯是男人。
男人或是女人 ,然而他們首先都是人,之後才有了性别之分。
如同前面所講,《芭比》并未讨論刻意的性别話題,導演真正關照的是人、是第二性、是芭比和肯。
是站在樸素誠懇的女性主義視角,以人本主義的精神對古闆的父權制度發起挑戰。
還記得電影的開篇嗎?
當史上第一款泳裝芭比石破天驚的出現在大峽谷時,小女孩怔住了。
她驚異與眼前這個性感的女人,在芭比之前,女孩們的玩偶娃娃都是嬰兒模樣。
她們模範着母親的模樣,照顧比自己更小的玩偶,在遊戲中強化賢妻良母的規訓。
而芭比的出現,無異是一次覺醒。
小女孩将玩偶嬰兒抛向天空,随後落下來的是《芭比》的片名。
這個緻敬《太空漫遊2001》的片段,是影史最著名的開場之一。
同為猩猩,人猿觸摸到了黑石,黑石開啟了人猿的心智,于是一根骨頭被抛向天空,當再次下墜時,已變成一艘飛船。
學會使用和改造工具,這就是人類進化的伊始。
當一隻玩偶被抛向天空,《芭比》的片頭正式落下時,賢妻良母的規訓變為追求自我人格的獨立,這就是意識覺醒的開端。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在芭比樂園的閨蜜派對上,肯祈求芭比,他希望留在夢想豪宅過夜。
芭比反問:留下做什麼呢?肯沉默了。
他認為應該留下,但也不清楚留下做什麼。玩具制造商給予了他男性的身份,但未塑造男性的體征。然而。這又恰恰證明了肯認同自己的男性身份。
當芭比們奪回芭比樂園的控制權後,芭比迷茫了。
事實上,當她開始思考死亡的那一刻。芭比樂園,這個虛假的完美世界,便不再是她的歸屬地。
依照怪人芭比的吐槽,芭比陷入了存在主義危機。
直到影片的結尾,芭比穿着那雙肯的拖鞋。走進醫院大聲的說出:“我來見我的婦科醫生”時,她成為了真正的女人。
并非是被成為女人,而是選擇成為女人。
她在這一刻完成了意識的覺醒。
事實上。
全世界大多數文化都形成了父權制。
在父權制下,女性/第二性的身體和精神并不屬于自己。
舉個例子,在封建時代,社會賦予女人的命運是婚姻。
她們應當生兒育女——做個好母親;
她們應當賢淑隐忍——做個好妻子;
她們應當孝順公婆——做個好兒媳。
母親、妻子 、兒媳 ,唯獨不是她自己。而自我意識的覺醒,就是這類父權制規訓最深刻的反擊。
她首先作為自己,之後才成為其他。
有人說,芭比是粉色浪潮。在我看來,不完全正确。
不論有沒有走進影院,或者隻是刷到過《芭比》的預告片,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粉色。
劇照是粉字藍底。
以及芭比和肯最重要的覺醒時刻——
芭比之母授予芭比女性真身的純白空間裡,背景的色彩安排都是——
大朵大朵的粉和着大片大片的藍。
而象征着對聖母瑪麗亞的崇敬的藍色,則是女性的代表色。
在《唐頓莊園》或是《燒女》的服飾中,我們都可以發現這一點。
有人說,《芭比》在抨擊男性,我看這才是真正想挑起性别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