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Barbie》前我的心情是略為複雜的。出于對Greta Gerwig的電影和她個人的喜愛,我早早就拉滿了期待值,但由于《Barbie》的營銷實在是太全方位無死角(其實很值得本新媒體小白學習…),我在看各種宣發物料的時候又隐隐擔心它該不會要落入消費主義僞女權的俗套以緻被輿論反撲了吧。

但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真的超!乎!我!的!預!期!

或許不少人是沖着童年回憶來看的《Barbie》,但這部電影其實無意營造玩具總動員那般的純真懷舊氛圍。這其實是一部具有高度現代性和思辨性内核的電影。它的叙事始終緊扣當今社會的種種議題,雖不乏諸多女性主義電影裡的高亢宣言和對父權的揶揄,卻也同時在真誠地嘗試搭建兩性之間和同性之間的對話的橋梁。

這一點在它對“父權”和“凝視”的表達上尤為突出。

一、什麼是父權?

電影呈現的答案是:不是隻有男性統領的社會才叫父權社會。父權的本質是權力結構的失衡,因此一切存在一方支配或壓制另一方話語的表現形式都是父權的體現。電影通過先後構建出近乎母系社會的Barbieland 和父系社會的Kendom,以及兩個國度之間的權力争奪及其結果表達了這一點。在Barbieland裡,芭比們在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上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夜晚的狂歡也永遠是芭比們的狂歡,肯們隻有走過場的份。而肯在接受現實世界(真·父權社會)的洗禮後頓時爹味大增,重返Barbieland并将其革新成采取現實世界的父權制的Kendom,一切權力結構随即翻轉,芭比們成了隻會服務于肯們的女侍。然而無論是Barbieland裡的Ken還是Kendom裡的Barbie,他們都無法舒展地做自己,兩者都不可避免地異化為需要向他者尋求自身價值的客體。這是因為權力之網對主體性的禁锢和主體的性别無關,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成為“父權”的加害者,而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成為“父權”的受害者,這一點也讓它對父權的探讨和諸多主流電影區分開來。

話雖如此,影片尾段芭比們重奪政權的劇情似乎亦在傳達女性主政還是要比純男的強,隻是需要在此基礎上作出一些變革。不過隻看了一遍,對這一點并不太确定。

二、四重性别凝視的再現

凝視同樣是在塑造一種失衡的權力結構。在電影語言裡,無論是男性凝視還是女性凝視似乎都是慣常的存在。但電影裡常常出現的男性凝視是男觀衆凝視被性化的女性角色,這一點尤其體現在視覺語言表達上;而同樣的,女性凝視也是基于女性觀衆凝視被客體化的男性角色的前提。相對來說,男性對男性的凝視和女性對女性的凝視,以及它們各自産生的影響則較少在公共讨論中被提及。

而這四重性别凝視維度在《Barbie》裡都通過故事情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現。在Barbieland裡,肯們是被凝視的對象,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上都處于一種被動地位;在現實世界首次發現父權制給男性帶來的種種特權後,肯将内在欲望和幻想投射到現實世界的成功男性身上,并通過建立Kendom完成了對這種雄性氣質的自我認同。而在Kendom裡失去自我的芭比們,以及Robbie扮演的芭比闖入真實世界後承受的異樣眼光則是對男凝的再現;在Barbieland的芭比們看似生活無拘無束,光鮮亮麗,但實則對“什麼是美”依然有着一些潛在的共識,所以芭比在發現自己的腳不再是高跟鞋形而是能完全着地,皮膚得了蜂窩織炎而不再光滑時才如此驚慌。這同樣也解釋了為什麼那個打扮和行為舉止都另類的怪咖芭比在倡導女性解放和自由的Barbieland裡卻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直到結尾才被最終接納。

三、不後女性的女性主義

這部電影的第三大亮點在于其不流俗的女性主義表達,具體主要體現在它構建了Barbieland這一近乎烏托邦的存在,又在之後多次将其打碎,使其脫離了以小妞電影為代表的女性題材商業電影的cliché。

後女性主義産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對第二次女性主義運動浪潮的批判和反思。它并非單一的學派,而是包含了多種聲音的寬泛概念。在女性主義學者Angela McRobbie看來,後女性主義對個人選擇過度強調會阻礙人們看清性别在結構層面的作用和影響,從而削弱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此外,在“她經濟”的背景下,後女性主義對消費主義的加持也存在讓女性主義淪為一種商品或市場營銷策略的危險,而這同樣阻礙了人們看見女性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上面臨的切實挑戰。從這一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前期對于Barbieland的叙述和芭比們的生活方式和狀态的呈現是具有濃厚的後女性主義意味的。但讓人驚喜的是,它巧妙續接了芭比穿越到現實世界并随即展開一系列圍繞性别、情感、生死等人生命題的探索的劇情,打破了芭比和女性觀衆對Barbieland的單一幻想,讓故事沒有淪為單純的爽片。電影也不僅僅停留在對女性身體多元和包容的倡導,而是大力着墨于Barbie的心靈成長之旅,展現了她是如何從一個天真且頭腦簡單的流水線娃娃最終蛻變成了一個會因美好事物動情落淚,有血有肉的,擁有自我意志的人類。在這一層面上,《Barbie》真正重構了Barbie的含義,使其流露出的女性主義具有更為豐富與真誠的底色。

四、幾個有趣的情節人物設計

1. 在被解構前先自己解構自己

就這一點印象深刻的有兩處情節。一處是Robbie演的芭比在傷心地數落自己的外表,旁人連忙安慰,這時突然插來一句畫外音,大意是導演都找Margot Robbie來演了,這還能有說服力嗎(笑)。第二處情節是芭比制造商的CEO拒絕了影片裡的媽媽對生産外貌身材多元化的芭比的激情倡議,但在他的下屬說這麼整能大賺一筆後他立馬改口答應,嘲笑資本主義的同時順帶也cue了自己一下。

2. 戰争場景的拍攝

這部電影好玩的情節和畫面太多了,其中之一是Kendom國分崩離析之際一群肯兵戎相見的場面。Greta把一般戰争場景裡的刀光劍影和血流成河拍成了Q寵大亂鬥,滿滿都是她作為女性導演的溫柔又可愛的腦洞。

3.Allan的角色設計

Allan這個角色的設置也很有意思。在所有男性都叫Ken,所有女性都叫Barbie,男女性别特征和界限分明的Barbieland裡,Allan無論是名字、個性還是外形都像是一個絕無僅有的、不局限于任何一種性别定義的獨特存在。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影片裡的酷兒元素。

要說這部電影的缺點,大概就是情節起承轉合的節奏太快,有時顯得突兀(比如母女和解),但這或許也是它的商業屬性所決定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蠻契合這部電影無厘頭和天馬行空的風格。

電影的結尾,Ken和Barbie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電影也通過他們各自的成長曆程構築了一個理想世界的願景。

在這個世界裡,人人都能擁有成為自己的權利和勇氣。

在這個世界裡,

It’s not Barbie and Ken.

It’s not Ken and Barbie.

It’s Barbie and it’s 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