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不久就令我熱淚盈眶的地方在于崔颢的“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出現的時候對衆人的刻畫,這說明好的詩歌在任何的時空中都會受人贊歎,而這種見到古人對舊迹的贊歎,是超脫于書本以外的中國式的浪漫。這說明連接當下與過去的,除了厚重的曆史還有燦爛的詩歌,這是我們文化的獨特與自信。高适與李白所展現的是唐代的務實與灑脫,在我眼裡看來這或許不能稱得上符合曆史,卻是展現了創作者想表達的文化符号。叙事也并不看重情節多麼巧妙,而是風格更偏向于傳記。這就有了一個好處,它能充分地刻畫出時代變遷和場景演化,其中鑲嵌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從文化傳播角度上确實出彩。
影片刻畫高适,同樣也刻畫了李白。它所展現的是李白超然以及世俗的兩面,因此李白其人,既是谪仙也是凡人。高适展現的是他自身成長的過程,他從自卑最終變得沉着堅毅,從不知變通(照搬律法)變得深謀遠慮。自始至終的是他的執拗:他對家族的執拗,對自身命運的執拗,對家國的執拗。而這種執拗在“李白”的影響下貫穿始終,一方面享樂主義反向刺激了這種性格對家國的憂慮,另一方面超脫自然的靈活思想一如相撲中的虛虛實實讓執拗變得堅韌而不死闆,以至于在受任于敗軍之際既保持堅定的戰略目的又能令指揮官采取多變的戰術策略。李白卻不曾變過,他做任何事情都率性而為,以自身的感受為标準。從一開始散盡千金的豪邁,即便落魄也要将進酒杯莫停、神遊太虛,一直到後來千裡行舟的灑脫。他總能燃起樂觀的心态。可率性同樣具有兩面,關乎時也,運也,命也。
在觀影過程中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小學低年級課本上的古詩都是一些盛唐詩或者是作者所寫的快事。因為快樂本身就容易理解,就算是“思故鄉”也隻是很單純的情感。而等到年歲和閱曆稍長,可能才略微能感觸到郁郁不得志的情感以及唐代即盛轉衰之後人們的人生況味吧。影片自始自終的孤獨感更好地從底層刻畫了唐代的繁榮,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而通過前後揚州的對比,更是體現出時過境遷的情景,引人唏噓不已。我所印象最深的是,所有的年輕的朋友都在那一刻停止了吵鬧。或許從那一刻起,他們第一次體會到了陌生的,無法言說的,某種被稱之為歲月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