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于1990年上映,是導演王家衛的成名作,也是張國榮退出歌壇進入影壇的第一部重要的文藝作品。


王家衛身上有一種神秘感,這種神秘感有人喜歡,會認為是一種天然的魅力,有人厭惡,會認為是一種刻意的表演。他的電影同樣具有這種神秘感,就像他一直戴着墨鏡一樣,似乎他表達出來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電影中張國榮飾演的旭仔,俊朗、自信、魅力四射,卻無法真正停留在一段關系。


在很多心理學從業者的經驗總結中,往往一個人與其母親的關系——決定了他在親密關系中的模式;與其父親的關系——決定了他在社會中的模式。而旭仔相當于在無父無母的環境中長大,養母之所以養育他,是因為每個月都有50美金的撫養費。


在拉康的心理學架構中,母親的欲望和父親的象征性存在,構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關鍵指引。而養母在旭仔身上的欲望指向的是每個月50美金的撫養費,當旭仔體會到這一切的時候,無疑是一種關系的斷裂,一種與“心靈歸屬之地”斷裂的創傷。孩子從小依賴于父母,同時認同于父母,孩子的心智圍繞着母親(養育者)的話語構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斷揣測母親的心意(當我理解母親想要什麼,我就是安全的,我就可以成為好孩子),孩子對母親進行内在理解與表征的過程,也就是孩子心靈的歸屬感形成的過程。在一段和諧的母子關系中,通常可以觀察到孩子對于母親的欲望的認同和遵從,也能觀察到母親對孩子願望的理解和尊重。

而在不和諧的母子關系中,則較為複雜,一方面孩子的無意識會内攝一部分母親的特征,同時意識層面又不認可母親,甚至會反叛母親身上的特質,而這種不認可與反叛最終又會落到自己身上,因為對母親特質的内攝是不可避免的,母親的特質必然構成孩子特征的一部分。這種“繼承”在越糟糕的母子關系中,母親的特質越是“被複刻得更忠實于原版”。在糟糕的母子關系中,母親不會對孩子的真實感受進行抱持和鏡應,而是使用誘惑與控制的手段操控孩子。母親不會(沒有能力)與孩子的心智進行對話,母子之間不會産生心靈之間的親密互動,這樣的母親往往隻能通過身體的撫觸和物品的獎勵,以及言語的獎勵和懲罰與孩子互動。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真實的情感被封閉在身體裡,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因為無法識别,也因為想要得到獎勵以及恐懼被懲罰。他們所體驗的親密關系,也停留在了身體層面,他們可能畢生都在渴望一種心智(靈魂)層面的關系,然而他們的心智因為沒有得到完整的抱持和鏡應,所以始終是破碎的,混沌的。他們對親密關系的渴望,往往指向夢幻而不切實際的關系,或是不能容納關系中的“壞的部分”,更為普遍的情況是——他們無法用自己的情感去回應對方的感受,也無法用自己的心智去容納理解對方的心智。他們隻能不斷使用從養育者那裡學到的手段(誘惑與懲罰)來維持關系。


這些現象很多都呈現在旭仔的身上,他的養母是一個舞女,他先是與蘇麗珍(氣質與養母相反)在一起,後來體會到自己無法進入對方渴望的那種情感之中,就與之分手,并選擇(誘惑)了同是舞女的咪咪。他和咪咪的關系,雖然同樣充滿矛盾和對抗,但卻有一種能夠維持住的平衡,這種平衡正源于他和養母之間的互動模式。


在任何一段親密關系中,都會充滿誘惑與控制的互動,然而在較為健康的關系中,這些互動被施加于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被更多的言語表達出來(象征化),或是變成遊戲性的戲谑。比如一個人可能對另一個人說“你讓我很生氣,我很想打你”,這就成為一個開放式的互動,對方有很多種選擇進行回應。而在糟糕的情況下,那個人不會說出來,而是在生氣的當下就打了對方,這就構成了一個封閉式的互動,它是一種對關系記憶的複刻,它其實是在發出一個邀請,邀請眼前的人去扮演記憶中的那個人。

在旭仔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不斷付諸行動的人,他暴打養母的情人,他不表達自己的感受就與蘇麗珍分手,他不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把咪咪關在門外,這些舉止都表明他的“心智對于自己心靈的陌生”,他的感受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他沒辦法把自己的感受交托給别人,無法進行一個開放式的互動,他隻能用行動來表達,來控制關系的下一步走向。


當母親對孩子的情感回應是混亂的——既有撫養,卻沒有真情。孩子的心智體會到的是——母親對我有某種欲望(要求),但并不需要真實的我。

一個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一種信念: “我想要親密關系,但親密關系是糟糕的。”或是“我想要一份沒有要求的愛”。

正如旭仔在成年後呈現出兩種對立的反應:

當蘇麗珍不斷靠近,向他索要婚姻與承諾時,他本能地疏離;當他獨自一人時,又焦慮地想重新獲得别人的關注。他是那麼渴望見到親生母親,不遠萬裡來到門前,卻因為對方的一句拒絕就斷然放棄,在他内心深處,他對别人的渴望是一種羞恥,而最可怕的情況就是,他冒着被拒絕的風險提出了自己的渴望,卻真的得到了對方的拒絕。親生母親的拒絕,無疑是一次心靈層面上的抹殺。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同樣的冷漠回敬給對方,假裝她對于自己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這種冷漠的防禦,也讓我聯想到王家衛導演的墨鏡,墨鏡的功能之一(在我看來)是阻擋目光的交彙。我在看着你(我需要你),你卻不知道(你無法拒絕)。


這也是在紊亂型依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選擇的關系模式之一,他們會選擇那些在外部評價體系中低于自己的人來做伴侶,以換取足夠的安全感。但這樣的關系往往并不圓滿,也不長久,因為他們其實正在把自己不想要的感受,丢給對方去體會。也就是——愛我,但不要向我索要愛;我需要你的愛,但我并不愛真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