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沒去電影院看電影了,最近幾次去看影院裡都是空無一人,感覺現在專門去看電影的人真是越來越少了。

趁着重映又再次回看了這部電影,依舊非常喜歡。很驚訝一個非江浙滬地區的導演能把這個地區的的情感拍得如此細緻,很驚訝First會投這樣一部看起來沒有太多賣點且受衆不大的片子,說明劇本确實寫得好。

本片應該是一部愛情喜劇,但拍攝風格像是獨立電影的樣子,既不寫實,又不風格,多緩慢的推移鏡頭,少快速的搖鏡,剪接很慢,幾乎全程穩定器,總結來說就是很潤物細無聲的感覺。用鏡頭制造戲劇性的場面不多,一個是李小姐感覺壓力太大拒絕老白的戲,那段戲對白寫得非常棒,又含蓄又激烈,非常符合這個地方的人文特色。當李小姐準備帶着女兒走的時候給了一個全景,然後把穩定器突然“丢了”,變成手持加一個非常明顯的抖動鏡頭,第二個就是兩個女人叫老白來外灘十八号的光影和鏡頭設計。除此之外本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靠對白解釋一切但是又不沉悶,喜歡這樣的編劇型導演。

但是實話實說本片的視聽表現其實并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主要以故事為主。目前國内的新生代女性導演大多都是重文本輕視聽,重展現輕表現,沒有畫面表現力很出色的。很大原因在于真正科班出身的女性導演基數不多,能熬出頭的少,自由創作權重低。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都很出色,每個人都個性鮮明,很生活化,不是那種一眼就能望到頭的人物,并且很符合這個地區的人物特點。老烏這個角色寫得最好且難以複制,戲份少但戲劇力量大。本片的結構比較松散,像是用了一個拼盤式的結構做了一個群像式的展覽,但是重點場面卻異常用力,并且完成得很出彩。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轉折點大多不是一個明晰的事件或是動作,而是對白,用豐富隐秘的潛台詞交代每個人物的情緒變化,再給一個反打的反應鏡頭完成叙事。

音樂很“獨立電影”,但是多了點,而且怎麼感覺有一點點不搭……個人感覺用帶歌詞的流行音樂串聯鏡頭,作過渡情緒的手段最多使用兩次,本片用了三次有點滿了。音樂可能是本片做得最不好的地方。

表演方面中年人都挺好的,幾個年輕人台詞都說不明白,不過這邊的人現實說話也是這樣講不明白的……尤其是聲音細的人(=-=)。

很多人說,①這不是真實的上海。導演覺得她隻是呈現了一個局部的她熟悉的上海,當然不能全面而又客觀,沒有一部電影能全面地展現一個地方。

②都是中産階級的無病呻吟,小資情調。可是,那不然呢……寫一堆中産階級下煤礦嗎?那這樣的話全球的新浪潮導演都應該被打成走資派。并且本片中的每個人明顯都有自己的辛酸苦楚,讓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李小姐和老烏。

李小姐差三分上同濟,結果什麼大學也沒去,因為她隻想要最好的,隻需要一段話就道出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心酸,不需要什麼奇技淫巧,旁門左道,就是很平淡的叙述。然後遇到渣男,雖被抹去棱角但鋒芒仍在,隻是不得不向現實妥協。老烏最後的轉折則堪稱神來之筆,一個自大驕傲的男人第一次向鏡頭展示了他的脆弱就足以震耳欲聾。隻能說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人物塑造追求的應是是否貼合,而不是善與惡,好與壞,不要把現實的準則帶入虛構的電影。

我覺得導演隻要是從自身真情實感出發,想拍什麼就拍什麼,隻要拍得真切就好,畢竟這年頭創作可真是太難了,上上下下哪哪都不對,還費力不讨好,并且容易被騙……

關于本片的女性主義,個人感覺本片好像沒有那麼深入地宣揚女性主義,但是故事中的女性沒有一個不是獨立的。

寫在最後,這部片子有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肯定不是個滿分作品,但在當下卻已經非常難得。本片的立意被指責是一點也不高尚的,甚至是淺薄的,但本片本就不打算高尚。并且大多數人本身就是不高尚的,卻要求虛構的人物替自己高尚。 有時候會想,如果創作者在創作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故事好不好,也不是人物真不真,而是主題上不上得了台面。想的是如果主題不對,思想不對,這個故事還有什麼意義?那麼這樣主題先行的創作,必然會從始至終地受到各種各樣的牽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