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會消失,但會暫停。

在沒有答案也不為解決問題的情緒電影中,情緒本身就是一種回答。

人在心力不足時,自我調節機制也會暫停運轉。

當你受阻于生活困境時,會忘記你曾有愛的能力。沒有愛自己的能力後,自我就也會消失。

影片通過三個時期的人物狀态,被愛期、去愛期、和自愛期。

在叙事中推動人們看到在作為伴侶、母親與女兒、朋友、和我自己時,其中的

“我”是什麼樣的。

通過自我覺察的自觀的行為,來完成一場對自己的發現、指認、反思和接納、慰藉的過程。

導演的主視角為觀察式的,不做立場判斷的,引導觀衆與女主本人對自己細緻入微的觀察。讓觀衆代入進女主的體驗和情境裡勾連起有關于自我的聯想。

在各個生活細節裡照鏡子,照自己。

.被愛期:

女男主二人,從相識到相知到相處,熱烈快速一氣呵成。情感濃烈的猶如在亞馬遜雨林裡自由奔逸的淋一場全身濕透的大雨。

此時電影戛然而止在女主與男主知曉懷孕後的興喜中,進度條隻過了短短的五分鐘。

熱戀期的多巴胺就像“油門踏闆”隻管沖刺,不參與“目的地”的設計。

.去愛期:

電影第二幕,直接來到了婚後的第七年。這才是童話故事真正的“落腳地”。

第七年,這點與中國觀衆的社會觀念不謀而合:七年之癢。

一段關系角色或一個個人角色平鋪直叙的走到第七年時,都會達到一個轉折點。

從多巴胺的衰減,到社會壓力源累積,對話交流時間減少。

相較于之前還未相識的陌生人狀态,此時的陌生感更為孤寂。

影片裡,七年後的女主帶着兩個孩子在超市裡采購家庭生活用品。卷紙、食物等,場面一度混亂。

一位是7歲可獨立行為調皮搗蛋的男孩,一位是僅兩三歲還需抱在懷裡的幼兒。小孩扯破食物包裝袋玩得櫃台到處都是。接了工作電話但沒時間處理要推遲。女主的銀行卡被拒,卡裡餘額所剩無幾,打電話給丈夫打錢。

從後面排長隊的顧客和收營員臉上不悅的表情,能感到這過程令人非常“難堪”。

這一幕,全是生活的艱辛與無奈。但在女主身上卻感到此刻經曆的不過是她生活中的家常便飯,并不是意外情況。

她毫無情緒變化,來不及顧及他人的眼神和自我的自尊感,在短時間内将事情辦完回家即可。

這種混亂的,無人幫助的,自己消化的,到最後形成情緒屏障的。正在慢慢吞噬掉她的主體。

女主的職場壓力加上育兒負擔,再加上家庭工作的占據,和無人理解無人溝通的孤獨與被困感,逐漸走向為親密關系的失語狀态。

此刻她的個人困境與親密關系困境是交織在一起的。

個人成長沒有突破口,家庭工作也不得不做,并且這些家務工作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感、價值感和自尊自信的提升,隻有消磨殆盡之勢。個人角色的壓力遠遠超載,情緒耗竭指數達到臨界點。

女主經常處于一個人經曆一段煎熬期。

但在親密關系裡,兩人互為精神支柱的關系裡,還是經常隻有自己一個人在經曆煎熬的話,那是無比殘酷的,有一種被丢下被扔下被抛的體驗。兩人的斷連比一人硬扛更加痛苦。

...

“我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糟透了,恨不得一槍崩了自己。”

女主通過第三視角看向自己,确認了當下的狼狽,才發現當下的生活是不健康的,當下的自己也不是我想要的。

When you look at yourself do you see what I see?

這是一場與自己的重新相識,在很久之前我認識的我自己呢?這段時間那個我去哪了呢?現在的我又是哪個我?我好像認識我,但我好像又要重新了解我才能再次确認我。

心理咨詢就是這樣運用互相的第三視角進行回望和識别的工作。

在咨詢師的陪伴和帶領下,追溯點點滴滴記憶,尋找自己堵塞多年的心理結節。通過按摩的手法将其推展開來。這過程有刺痛,有緊張,有顫抖,有流通,最後是自己心理空間的釋放感。

在女主走進咨詢室時,那個「暫停鍵」才真正發揮了作用。

咨詢室内這個空間,是一個暫停了社會時鐘節奏的空間。

我們不看手機信息;不警覺外部環境;也不與他人互動。隻做對自己的探索和了解。

在咨詢師的帶領和跟随下,女主看到了自己在無意識時做出的表達和行為表現中有許多隐藏的意圖和情緒狀态。

越靠近意圖就越接近心中真正所想,越接近情緒感受時間就越暫停。

打破了速度的規律,回憶就如電影的拉片一般,一幀一幀的逐幀推拉,往前往後都能放慢速去反複觀察。

當然這種特殊的時刻并不是常常能發生的,哪怕在咨詢中,也不一定十多次才會出現一次。在大部分情況下依舊是不能知曉确切的動機和動因,最後還是呈現為較為模糊化的形态。

就是這個模糊性,會使得女主在當下與丈夫與母親與環境性的交互上展現出一種“不合時宜的”或“不匹配的”狀态。

再進一步覺察後,也許會更一步的感到了自己的行為表現與自己的動機也都是不匹配的。這種自我與自我的不匹配性,是心靈覺察帶來的最靠近根本也最殘酷的需要個人去面對的部分。

我的初衷我的認知觀我的意識與我的無意識和我的情緒感受,是錯位的不匹配的,我表面認同的我自己與我心底期待的我自己是不一樣的。

當深刻感知道這層痛苦時,才有機會把自己重新養育一遍,在根基上與自己相識相連接納我與我的不匹配感。

...

在最後一次咨詢結束回到家後,女主再次面對鏡子裡自己的模樣,對自己說:

“你沒有問題,沒關系,你值得被愛,你可真棒,你是需要愛的,我愛你。”

對深層我的抱持,對當下我的接納,她暫停的愛又繼續開始流動了。

還有非常多的劇情内容未寫到,關于丈夫的逃離狀态,母親的強勢狀态,和女兒的埋冤狀态。這些人物不過是展現了,在女主遇到困難時的一些困難因素,個别情況的缺憾。并不代表ta們就是不好的人。所以就不做過多篇幅去一一展現或批評。

我相信這也是導演在視角選擇時也把主視角定在了女主個人體驗的流動性上,而不是為了批判某一個“壞關系”。

最後,在愛與暫停的關系中,愛是什麼?

愛是藏污納垢的地方;

愛是能容納不美好的地方;

愛是能被允許犯錯的地方;

愛是能承載和托舉的力量;

愛是在坍塌時有不放棄的态度。

在愛裡美的與好的,都不是必然的。它沒有熱戀期中的絢爛煙花,也不如冰淇淋的順滑質地,它不是人們幻想中的烏托邦。人與人的理解永遠都有無法抵達之處,确定性在其中隻會變為執念。

它更像是長在裂縫中的植物,在被擠壓處也能求生存,能破壁能穿透。還能穿越時空擁抱小時候的自己。所以,愛是一種需要不停生長的能力,在崄峻處活下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