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宣布全國所有中學将播放《混沌少年時》,由Netflix免費支持。 】

劇集四集,對應了孩子生長的四個培養皿。

在四層培養皿裡,均預埋了不同程度的incels現象。

社會培養皿(權力系統,不可撼動之感)

校園培養皿(等級排名,身份認同)

家庭培養皿(言傳身教,向上認同)

網絡培養皿(意識形态複雜,發酵速度最快)

以上構成一個孩子的完整形态。

一鏡到底手法:

一鏡到底拍攝手法帶出人物内在情感轉換的魅力。

以往大多數電影使用一鏡到底拍攝技術,或長段或一小節,重點都在環境的營造上。為塑造出無法喘息感,步步緊逼直到沸點時刻,構建壓迫的外部環境,将人的緊張情緒調動到最大效用。

但《混沌少年時》中一鏡到底的運用,緊貼人物内心跟随。在每一場對話和互動裡,調動觀衆的共情力,一起去探讨和看見孩子的内在變化。

第一集,社會培養皿

...

第一集中導演帶觀衆走了一遍從抓捕到關押的整個流程,環節清晰有秩有序。執法督查,武裝警察,拘留登記警長,安全警衛,法證組,體檢護士,社工,律師,執行程序極其完善。

其中incels的暗影:

第一幕。

執法男警督對兒子的“胃疼,不想去學校”選擇忽略。

這也是大基數家長會做出的反應,無論這個學校有多差勁,孩子的軀體反應都是小事,隻有去到學校坐在課堂上,才是正事。

第二幕。

警察的暴力執法中,身份壓制,武力壓制,環境破壞,對普通老百姓造成的驚吓不亞于應激性精神創傷的程度。

各方面力量都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弱勢的一方會因驚吓感而失去更多為自己争取和對話的可能性。

哪怕整個設置中看似很和善的“維權機構”,但其流程也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和心力。但是,賠償不能作為掩蓋暴力的正當手段。

第三幕。

有權力有職能的工作人員,對手無寸鐵在慌亂中的老百姓沒有解釋的必要,沒有安撫他們情緒的必要,強硬的達成目标即可。

程序即正義,所有人隻用跟着程序走,隻聽在系統内的一方,外部人士沒有任何發言權。

高位在上的程序,培養出隻用于冰冷執行的國家機器,無需擁有共情力。

第四幕。

護士:“處理未成年案件總是讓我心堵。”

律師:“破了我參與案件的最快記錄。”

面對少年犯,女性護士的共情和男性律師的亢奮。

在謀殺命案面前,有人是傷心悲哀,有人是熱血澎湃。

這兩種态度反映出人性成長背後不同類型的培養皿。

...
(這件橙色上衣,讓父親看起來更像是罪犯。)

孩子與父母的等級關系等同于社會結構裡的等級關系。

孩子隻能聽父母的,不能有自己的感受。不能忤逆整個社會系統的運作規則:孩子身份= 坐在學校裡上課的人。

父親在審訊之前,先一步對孩子進行“審訊”,更在乎是否會“出事”。

同樣是被驚吓了一早上并尿失禁的孩子,并不在乎他本人的狀态。

在審訊到「女孩身上有7處刀傷,和具體身體部位」時律師表示:可以暫停休息一下,進行私下的法律咨詢,警察也有詢問jamie的感受。

父親簡單的判斷了一下jamie的狀态,“you all right?”

表面是在詢問你還好嗎?背後含義:你還能撐得住嗎?

父親拒絕暫停,希望孩子頂住壓力,繼續把艱難的審訊做完。

父親比警察更關心真相如何,而不是在我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讓他陷入這個局面。

...

第一集後,人物jamie的畫像:

「成績好,聰慧伶俐,但有行為問題。沒有好的榜樣,道德是非判斷模糊。

『不出賣朋友,講義氣,維護所在共同體。

「與好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不做什麼具體的事,運動看電影聽音樂跳舞都不做,隻是溜達。

『流于表面的消遣,不産生任何實質内容,空心狀态。

「有良好的智識但沒有承載的事項,精力将會被濫用。無愛好的危險性。

『通過網絡認識社會,有性意識但無性行為。對性和權利無準确客觀的定義。

「跟蹤還是約會,指男性分不清喜歡與騷擾的邊界。如第三集裡監控室工作人員對心理評估師的無邊界的肢體距離和語言侵擾。

第二集,校園培養皿

...

混亂的青春期和無序的校園環境。

青春期階段:

自身不易控制的發展階段,内在自我獨立意識覺醒,與外部社會規範的的矛盾化,在樹立價值觀的年紀,遇上網絡多元觀的沖擊。

他們正在經曆這些。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們,從身體、社交和情感上都在遠離家庭,向外發展。他們主要的發展任務是身份認同感和自主權。

在那個隻有他們能定義的世界,向所有發起自己的控制權。

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沖擊着剛剛起步的自我意識。

積極的認同能幫助他們找到目标和方向,而消極的認同則會帶來巨大的情緒壓力,使其做出不受控的沖動行為。

校方态度:

不管理,不制止,無良好的引導。

上課遲到的老師;毫無管控力的老師;沒有耐心對話的老師;情緒波動大語氣強硬有威脅的男老師。不想投入錢的校方管理者。

他們并不想花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這麼一群看似無可救藥的未成年人身上。

大概每屆都是熬到畢業走人,或熬到犯錯開除退學走人。沒人想真正的幫助他們,把他們往正确的路上帶。

連班主任都沒有注意到jamie,回憶不起jamie的課堂狀态。哪怕他成績優異。

大家都呈現出不負責任怕負責任的态度。

...

其中incels的暗影:

第一幕。

互相不尊重的環境。

學生不尊重老師肆意表現霸淩和語言暴力。老師也不尊重學生,用震懾和威脅為主要溝通方式。

學校主要用視頻教學,學生與老師間不産生實質的人際互動。

第二幕。

在操場上,女學生Jade狠狠打了男同學Ryan時。

身邊圍觀打鬥的孩子們,有舉起手機拍攝的,有呐喊助威觀看的。大家臉上都帶着歡騰的笑臉,沒有人覺得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哪怕會有人感到不适,也不想發聲也不想挪開眼。

這與在網絡上跟帖評論,圍觀行為,輿論造勢,的現象程度高度相似。

第三幕。

在學校醫療室裡,警督與Ryan的對話:

“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想要弄出個淤青眼,就跑去撞巴士候車亭。”

“小時候,大腦總會讓你做出瘋狂的事。”

“我曾經的确很受歡迎。”

(以上時刻女警長的表情是無語的。)

不禁想問:臉上挂彩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嗎?男人都是以暴行為榮,受傷為榮的嗎?

警督無意識表露出社會達爾文主義,一不小心的炫耀使得強者崇拜的棒子在這一刻又交接了。

受群體歡迎,受異性歡迎,被追捧,的确是重要并有價值的事。但不意味着一定要用暴力行為和将荷爾蒙情欲化來引人注目。

...

萊恩與警督奔跑的那場戲,從教室的窗戶跳窗長距離奔跑。完成了他想要的大出風頭得到矚目的期望。

不排除是剛剛被警督的炫耀下了蠱,得到了驅動力吧。

新舊交替的反噬瞬間完成。

第四幕。

建立信任。

男警督與兒子單獨交談時,兒子先向老爸提出自己能幫到他,想給到他有效的信息。

但立馬下一句就是:你是不是想走了,門就在那裡,你要走就走吧。

前一秒伸出援手,後一秒讓你離開。

表現了青春期的孩子對于大人的态度是非常非常在乎的。

尤其是,你是否重視他們口中說的内容,是否能夠認真傾聽他們說的話。

都是在判斷我是否要跟這人建立好的聯系好的關系。

“中餐廳裡的薯條,是椒鹽薯條配燒烤醬。”

在成年人的慣習中,薯條隻能在漢堡店裡吃。薯條隻是漢堡的配菜,哪怕産品升級也帶不到它。

但中餐廳裡的薯條猶如青年人無限的創造力,薯條的美妙是可以被無上限開發的。

第五幕。

在兩位警官走出教學區,再次表示這個地方臭得讓人惡心。

這種生理反應不僅是對于環境的髒亂差的厭惡。

也是對整個校園的氛圍和學生精神狀态的反感。

同學們在已知真相的情況下。一位女同學的死亡,被一位同校男同學殺害。竟然毫不悲傷哀痛。

大家把發生在身邊的死亡事件,像在談論着一件網絡事件一樣的隔絕狀态。

缺乏具身認知,情感冷漠的程度,極其恐怖。

...

而對這件事情最痛苦的人,是死者的好朋友Jade。

她痛苦到沒人能理解和安撫的了她,每次對話,大人們人都想讓她冷靜下來。并且視痛苦為要被解決的問題,要為她提供心理醫生。

莫大的諷刺!

真正需要心理醫生的是那些依舊在操場打鬧,在教室裡搗亂,在走廊拿着手機刷消息的情緒隔離的孩子們。

最後,

導演引導大家探讨:為何多數案件都把大量的時間用來研究加害者,而對受害者關注甚少。

這也是社會系統的大問題。

受害者需要滿足「完美受害者」的條件,才能避免公共輿論的二次傷害。

據統計,聚焦受害者瑕疵的報道點擊量比中立報道高3.8倍。社交媒體人肉搜索使34%受害者和家庭成員遭受網絡暴力。

雖然在法律上,受害者的行為并不影響對案件的定性和處理。

但媒體的報道會引起公共輿論的讨論,從而影響司法程序。

受害方不得發聲,與加害者家庭一樣的銷聲匿迹,的怪異現象,充滿了社會滋生下的人性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