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最有意思的事情,莫過于《愛,死亡和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第二季(以下簡稱《愛死機》S2)在萬衆期待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然後又迅速淹沒在各種版本“就這?”的哀歎和扼腕之中。

《愛死機》S2究竟好不好?與橫空出世、技驚四座的《愛死機》第一季相比,它确實差了不少,但稍微多想一會兒,就會明白這個結果毫不意外……“好作品”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附S1劇評:《愛,死亡和機器人》:我們用動畫飛越無限)
下面我會按順序,依照自己的喜惡感受來簡述或詳解S2的8集單集,并在結尾多聊幾句第二季走下神壇的“必然性”。
【友情提醒:下文涉及劇透。】
《自動化客服》(Automated Customer Service)
在全方位智能化養老的落日城内,因為一次出于“強迫症”行為的争執,最終導緻了人工智能與老頭老太太相互反擊的大逃殺。

首集是我印象最糟糕的一集,包括生活中慣常的吐槽和對AI失控的典型恐懼,這集從頭至尾都充斥着近幾十年來同類作品已經講爛、觀衆也看膩的陳舊,至于任何留下餘味的思辨或深度,那是絕對沒有的。
《冰》(Ice)
作為方圓上百光年内唯一的自然态少年,塞奇威克顯得格格不入——仿佛是為了證明什麼,他與更強大的弟弟弗萊徹加入了被基因改造過的當地人,以“看外星霜鲸”的名義,經曆了一場生死奔跑。

這集的美術風格與上季的《齊馬藍》屬于同款,簡約而不失弧度的線條,重遠景(客觀)輕近景(主觀)的特寫鏡頭,單在畫面和氛圍上,效果很是不俗。
至于故事方面,《冰》的表現就要略遜一籌了,我還特意去看了下原著的短篇小說,除了展現外星殖民地的昏暗和冰冷外,這個故事的落點更多是在忍讓與疏遠的兄弟情上。

動畫在塞奇威克發現弟弟裝瘸後戛然而止,背景和結尾同時欠奉的情況下,留白過多,導緻不少觀衆看後會覺得有些不得要領,算是個不小的遺憾。
《突擊小隊》(Pop Squad)
在人類已經掌握“永生”技術的未來社會,禁止生育成為了法律和主流共識——執法警察布裡斯手上沾滿了違法出生兒童的鮮血,天上權貴階層的歌舞升平與地面貧民的不斷犯禁,使布裡斯情不自禁地去思索生命過去的模樣……
《突擊小隊》是第二季裡我最喜歡的一集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經典的烏托邦世界設定與反烏托邦的精神内核,流暢細膩的3D畫面、簡潔完整的電影化叙事,最終帶來的思考和理解也足夠豐富多樣。

這個故事的讨論度也是最高的,因為其“計劃生育”的叙事載體,與當下時代的熱點和痛點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本集表面上的問題是“長生不老的人類還需要生育嗎?”進而帶來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生育?”以及“生存的意義何在?”

我看到多數人或感性或理性地圍繞着自由選擇權、人性冷暖、階層固化等角度,結合現實去解讀《突擊小隊》,當然都是對的……可我有一套更加簡單粗暴的方法論來理解這個故事:禁止生育法律是“新人類”防止“舊人類”複辟的手段,違法的“育種者”以及男主布裡斯的猶疑,則是新舊人類交替時的陣痛。
正因為生理上的死亡無法逃避,生命的誕生才擁有意義,假如人類真的實現了長生不老的永恒,那就說明人類背叛(或者說改寫)了自己的基因,在生物學上已經可以算是另一個全新的物種了。

那麼,他們對依然要經曆生老病死、依靠孕育孩子來遺傳基因的舊人類,進行努力同化、圍追堵截甚至趕盡殺絕都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在我看來,《突擊小隊》目前仍隻是個純理論上的科幻故事,除了一些不會過時的隐喻外,并沒有太強的現實意義(現實中的生育率确實會時高時低,但人類不會真的斷絕自身文明的延續),因為裡面那些新人類未能解決“心理衰老”問題,他們還沒真正經曆過永生的考驗。

在那樣一個增量缺失、存量被瓜分幹淨的世界裡,底層貧民甯願放棄永生也要生育的現象,根本不是一句“自私”或者“權利”就能說清楚的事,這是刻在DNA裡的生物習性,生育本身也有對沖心理衰老的價值存在。
上層權貴因為豐富多彩的物質精神生活,确實可以延緩這種疲勞衰退感的到來,但他們終将有一天要面對——就像女歌者愛麗絲,再讓她精進、唱響同一首歌100年,她遲早會膩的。

永生不是祝福而是詛咒。我相信,故事中的“育種者”會越來越多,天上的權貴也不會例外……
當然,《突擊小隊》的實際體量并不能撐起如此豐滿的故事,但能夠引發那麼多的探讨,便已殊為不易了。
《沙漠中的斯諾》(Snow in the Desert)
獨行者斯諾擁有快速自我生長修複的能力,他因此成為了衆人追拿的星際通緝犯,在連續躲過賞金獵人的抓捕後,斯諾與一個來自地球的神秘女人走到了一起。

本集的畫面、動作、基礎設定、廢土美學等等硬件方面的造詣真的很頂,光用眼睛看就是一種享受。
可回到故事内核方面,《沙漠中的斯諾》則顯得單薄了,其實這集的主旨在一定程度上與第三集是相通的,都有關于長生不老之人狀态的描繪,但斯諾僅僅是小心、苟且、淡然地活着,除去不痛不癢的對亡妻的思念外,這個妖孽人類并沒有任何出奇之處。

就算神秘女子真不是仿生人而是改造人,這個故事的落點也隻是兩個不用擔心死亡的人可以長相厮守,香豔和獵奇是夠了,思想上還是差了些意思。
《高草叢》(The Tall Grass)
一列西部大地上的火車再次在同一片草地上抛錨了,男主人公下車抽煙時被草叢中的亮光吸引,然後一度迷失在了草叢裡,險些還丢了性命。

這集的風格挺有特色,油畫感、低幀率,頗有些複古定格動畫的味道,氛圍營造也比較到位,短時間裡能夠完成一出懸疑驚悚戲的起承轉合,基本功不差。
至于《高草叢》的内涵和隐喻就衆說紛纭了,有說人被欲望誘惑的迷失,有說人類發展周期性的停滞和混亂,有說工業化進程中的犧牲和血淚,還有說隻是個單純的鬼故事罷了……

文藝創作怎麼理解是個人的自由,言之有理即可——對我來說,本集沒多少能過度解讀的空間,至于那些草叢裡的怪物,不管是否去聯想為美國西進時死去的印第安人,似乎都不太合适。
《整個房子》(All Through the House)
聖誕夜當晚,莉亞和威廉姆注意到了房間外的動靜,接着他們如願見到了“聖誕老人”,還親手從對方嘴裡接過了聖誕禮物……隻是今晚别想睡着了。

本集時長最短,故事最簡單,甚至可以說隻是一個兒童邪典/惡趣味童話,一切都隻為挑戰(挑逗)一下觀衆的常識而已。
盡管如此,這個短小的恐怖段子還是盡力玩了兩個小反轉,一個是“亂吞東西、外貌可怖的怪物santa給了禮物”,另一個是“如果我們不是好孩子會怎樣?”的疑問。

這個問題沒啥繼續想下去的意義。
《生活小屋》(Life Hutch)
在太空作戰的人類士兵因飛船受損而迫降到了外星球,上面有預先設立的“生命屋”(救援補給倉),結果士兵差點死在救援機器人手上。

本集的毛病和第一集《自動化客服》幾乎一模一樣,無非就是換了張皮(當然這張新皮的畫面确實好),還是人工智能不靠譜的老腔老調,哪怕把反殺“機器貓”的男主換成邁克爾·B·喬丹也改變不了什麼。
《溺水的巨人》(The Drowned Giant)
一具裸體巨人的屍體被沖到了海邊小鎮的沙灘上,在經過短暫的驚奇和圍觀後,人們迅速“接受”了它的存在,把它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科學家的旁白,巨人屍體也随着時間逐漸消失殆盡。

從目前的口碑來看,本集是《愛死機》S2中評價最好的一集,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規叙事的故事,把它看作一篇帶有記叙性的散文或者詩歌會更合适。
《溺水的巨人》的妙處在于,除了巨人客觀存在這一奇異現象之外,故事中未再出現任何怪事,巨人的屍體一樣會腐爛、一樣可以被肢解,與人們生活中所見過的任何肉體凡胎并無二緻。

巨人屍體用其不凡的存在,記錄了一次平凡的破壞和解構,再輔以哀傷、敬仰又不失緬懷的旁白,這個故事就套上了一層頗為古典的詩意與美感。
藝術探索,規則越少越好
各有詳略的簡析完8集之後來說說進一步的感受吧。
僅從單部動畫的角度出發,《愛死機》S2并不差,但它現在的尴尬處境就在于《愛死機》S1實在太過成功,以至于其所有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被放大了。

首先,S2集數少是個不小的硬傷,從第一季的18集銳減至8集,觀衆觀看的時間大幅減少,同時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如果量夠足,哪怕質量普遍不高,觀衆至少都會有個更長的心理緩沖期,給差評也會更溫和些。
其次,S2缺乏質量過硬的單集,相對最好的《突擊小隊》《溺水的巨人》這兩集,放到S1裡去也就是在中遊水平徘徊——實際上第一季也有水平較差的單集,但《目擊者》(The Witness)《狩獵愉快》(Good Hunting)《齊馬藍》(Zima Blue)《裂縫之外》(Beyond the Aquila Rift)等幾集“拳頭産品”立得住,綜合評價自然也好了。

就好像一張新歌專輯,要做到每首歌都好聽、傳唱度高是很難的,但隻要有那麼幾首主打歌夠好,成績便不會差。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愛死機》S2在一開始就戴上了S1的緊箍咒,從沒有标準的自由創作,悄悄變成了有參考對象的按圖索骥。

《愛死機》第一季的成功,不僅在于網飛模式與大衛·芬奇、蒂姆·米勒等人的珠聯璧合,更在于創作者們是不受拘束的,僅僅是在愛(情感&人性)、死亡(生命&變化)、機器人(科技&幻想)這些無比寬泛的大主題下肆意潑灑想象力的油墨,成就自然不可限量。
當第二季的素材由“無限可能”變成“第一季的珠玉”時,有人掉隊是在所難免的。
但願第三季能吸取教訓吧。
【也歡迎關注我公号“有愛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