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你的老師在校園之外的樣子?

如果你的班級裡,有一位新來的代課老師。

他長着一張禁欲臉,舉手投足皆是紳士與溫柔,溫暖又憂傷。

面對他身上濃厚的憂郁氣質和隔離人群的孤獨之美,你是否能忍住不去探尋?

今天就帶你們一起——

超脫 (2011)9.02011 / 美國 / 劇情 / 托尼·凱耶 / 艾德裡安·布洛迪 馬西娅·蓋伊·哈登

...

提到“緻郁系”電影,一定繞不開本片。它讓人坦然以崩塌的狀态來卸下心防,去思考事情根源——學校因何倒閉?

本片采用僞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使用大量支離破碎的地點,破碎的台詞,詩意的枯萎獨白,與多元化的視角。

這部電影節奏雖慢,故事卻十分抓人,其中詩意又殘酷的現實主義,為的是把觀衆從現實中抽離出來,讓人們有空間去思考。

這種叙事性的削弱與碎片化,讓觀衆有些混亂,但也許正中導演的心意--說不清的道不明的,是我們所處的荒謬世界。在觀影時,注意力能夠放在人物的情緒和狀态上,情感跟着人物波動。

...

男主亨利來到一個社區學校擔任代課教師,他在入職的第一節課上就遭到了學生的辱罵。

但亨利沒有生氣,對學生說:“我的内心,和這個被丢掉的包一樣,空無一物,沒有感情能被傷害。”,一場挑釁被溫柔地巧妙化解。

...

這種“不在乎”與天生悲憫的氣質反而引起了同學們的關注與喜愛。

他接着進入正題,讓學生們寫作文,題目為“想象你死了以後親人們會說什麼”,意圖讓孩子們認清自己。

一個人如果能夠認清自我,那麼這個人一定不是一般人。

...

底層教育的失敗

在這個最差的社區學校裡,一群教師備受煎熬。

教學資源的短缺,和階級固化的現狀,讓老師們的上課内容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教育的需求。

他們既無力改變這個教育體制,也無力讓學生迎合它。

為了挽救學生,幽默的塞博特老師不得不用“魔法”打敗“魔法”,和他們一起讨論“光明的前途”,滑稽而荒涼。

...

...

被請來的教育家上台演講,卻三句話不離教育資源對周邊房地産價格的影響。

總是上“網”的男教師,被所有人無視,心中呼喊:“I’m here.”,可隻有男主亨利能聽到他、看到他。

...

老師為學生着急,可學生卻滿不在乎。

心理老師痛心疾首,對辍學女孩說:“你真膚淺,令我作嘔,你想知道事實?第一,你進不了樂隊,也成不了模特,因為你沒有抱負,一無所長,你隻能和百分之八十的美國勞動力競争同一份薪水低微的工作,了此餘生。”,“要無心太容易了,而在乎需要勇氣”。

...

換來的是女孩的一句“Fuck you.”。

教師的最後一絲職業尊嚴被磨滅。

...

家長在教育中的缺席

而家長這邊呢?

他們把孩子丢到學校裡,對孩子的教育置之不理。

...

家長會上,快速推拉的鏡頭裡,沒有一位家長。

校園裡的人們被胖女孩梅麗迪斯用相機鏡頭拍下,把痛苦的情緒表達出來是需要天賦的。

她的藝術才華隻遭到父親的指責與貶低。

“老子辛苦工作,你他媽把我晚上心情都毀了。你這麼大的孩子都會以那些少數能進斯坦福的人為榜樣。我不會再支持你,和你搞得什麼狗屁玩意,明白嗎,我對你的藝術厭倦透了,藝術沒有前途。”。“你還想讓我怎樣,爸爸,你已經把我生成這樣。”。

...

心理老師試圖了解,可她們明明什麼都不懂,家長試圖關心,可他們根本無暇關心。這種感覺也隻有自己知道。

面對這些孩子的困境,隻有亨利感同身受,卻無能為力。

童年噩夢始終萦繞着他,兒時的記憶裡,外公強暴了母親,導緻母親自殺。而頭發花白的外公躺在養老院裡,把亨利當成唯一可以依賴的家人,一次次求得亨利的原諒與救贖。

...

...

為了回避童年創傷帶來的痛苦,他否定自己的存在,把自己的心隔離起來,無法建立親密關系。天性的敏感與共情的天賦讓他看透他人的苦難,但已自顧不暇。

公交車上,痛哭中的亨利,被剛受到嫖客淩辱的雛妓艾瑞卡看到。

...

她尾随他,希望獲得他的幫助。

他起初拒絕了她的要求,後來看不得她自作,還是把她帶回了單身公寓給予照顧。

...

溫柔又冷漠,這對矛盾的詞體現在他身上。

他尊重任何人,尤其是女性。

讓人想到《這個殺手不太冷》。

對流浪貓一樣的女孩來說,會是一場救贖嗎?

...

...

孩子的自我放逐

第二天的課堂上,亨利講《1984》裡的雙重思想,說我們不該随波逐流,應該有自己的信仰、思考與獨立的自我意識,而不是一味按照别人認可的樣子來禁锢自己。

...

而這些學生既缺乏自我意識,又得不到鼓勵和強烈的愛。

外在的期望、壓力與打擊,讓孩子們感到自己無法适應這個社會--于是自我壓抑,或者自我放逐。

十六歲是疼痛的,不隻是身體上的變化,還有着精神上的破繭。

距離感,失落感,疼痛感。

那個虐貓的孩子,遭受着家暴,無助地說:“我感覺被困住了,就像那隻貓一樣”。

沒有合适的教育與引導,從成長環境獲得的各種負面情緒将會一代代傳下去。

...

梅麗迪斯的才華得不到父親的認可,身材還被同學嘲笑。

能于救贖她的,隻有黑暗中燈塔一般的亨利老師了。

人很難會不愛上自己的救贖。雛妓瑞貝卡也好,胖女孩梅麗迪斯也好。

...

可她們不懂,他能理解她,可他也是一個泥菩薩。

他嘗試給别人愛,但發現自己内心荒蕪。(梅麗迪斯的畫中,男主沒有感情所以無臉,但有自我意識存在。而教室無人在聽課,所以是無人。)

...

他想拯救别人,可他連自己都拯救不了自己。

他害怕被人依賴,害怕産生的牽絆讓他傷得更重。

他嘗試溝通,可語言破碎無物,心中徒增壘塊。

...

...

梅麗迪斯的擁抱被他輕輕推開,卻被路過的女教師誤認為是老色鬼。(在美國,師生戀是很嚴重的性質。)

他憤怒,無力,童年噩夢不斷閃回,害怕自己像外公一樣不正常。

回到公寓,他不顧雛妓瑞貝卡的哭泣把她交給了少年看護中心。

...

仰視的鏡頭裡,他也被天花闆壓得喘不過氣。

...

救一人如救衆人

如果未見光明,本可忍受黑暗。

對胖女孩梅麗迪斯來說,自殺不是報複,死亡是一種選擇,更是解脫。

...

亨利為此自責。

他絕望于改變不了所有人的悲劇,卻無法做到無動于衷。

梅麗迪斯的死,卻讓他明白了,救一人如救衆人。

或許,救贖他人能夠給他的存在賦予意義。

很痛苦,但還要繼續向前,幫助孩子們以防他們走上不歸路。

于是,便出現了電影中唯一被治愈的一段暖色。

...

...

這個故事,至少對瑞貝卡來說,是治愈的。

...

厄舍府的倒塌

影片結尾,回到空蕩的教室,亨利一臉疲态。讀着詩作《厄舍府的倒塌》。

...

教育與未來、過去與現在、精神與肉體、理想與現實······他如西西弗斯,試圖改變隻獲徒勞。

即使被給予了肉體的自由,受到世俗的諸多限制,人仍然是自己心靈的囚徒。

“我難以面對,我已不在。”,一切在恍惚間飛灰湮滅。

...

讀存在主義,通過自主選擇給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

讀《人間失格》,看《百元之戀》,尋找失望者的共鳴。

像男主自觀内省,不受世俗情感困擾,如聖徒般聖潔殉道,修佛般渡人渡己。

看了幾遍《超脫》,我既緻郁也治愈了。

如果你感到孤獨而無人傾訴,那麼本片是你的不二選擇。

...

*本文作者:9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