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期待了一個春節檔的《紅毯先生》最終在流媒體上映後,馬不停蹄的看了下,但效果卻乏善可陳,近日在搜索電影時正好看到了《紅毯先生》的原作《方形》,于是便找來一看。初看電影時還不曾看導演便是魯本.奧斯特倫德,但電影一開始便給我一種《悲情三角》的感覺,類似的社會背景,簡潔的構圖,恰到好處的階級差距的展示和其荒誕的諷刺性,恰和其《悲情三角》如出一轍。而後作也同樣獲得了不少獎項,看起來魯本導演似乎找到了一種自己的電影風格。
既然相似其實也可以放到一起統一看看,《方形》是以精英階級諷刺社會和藝術,《悲情三角》則是以演員為軸諷刺了娛樂圈,相比較而言《悲情三角》似乎更加聚焦,雖然兩者最後都上升到了社會貧富差距的問題讨論上,但相比較而言,《方形》似乎更加尖銳,《悲情三角》以反烏托邦電影為模闆在此基礎上将人類的社會化和階級化解構,而《方形》似乎并不想關注這種階級化形成的原因,它更加赤裸的展示了階級固化後的結果,人群之間的冷漠,社會中的階層分化以及人性的虛僞。這似乎是《方形》所更加關注的重點。
在《方形》中的荒誕要更高一層,電影的諷刺和幽默從标題和最常聲明的台詞就已然流露出來"在這個方形中,我們同責同權。"可電影中的方形的标志卻是以俯視視角拍攝的方形,相較于正方形更像是梯形,而正方形的對等在梯形中也不複存在,同樣也預示着同權同責也并不存在,而電影在各個層面又一次在強化這個主題和映像。兩者的諷刺到達高點的時候其實都是一場飯局,《悲情三角》中遊艇上荒誕晚餐的戲碼和《方形》的藝術家打鬧聚會,在《悲情三角》中晚餐僅僅作為諷刺上層社會的工具。不但揭示了階層的差異,同時似乎也在諷刺藝術本質在上流社會的眼中是什麼樣的存在,而人群的冷漠也作為晚餐的一個環節被清晰的揭露在觀衆的面前。
從各種程度上,《方形》和《悲情三角》都很是相似,但《方形》好就好在更加貼近現實,而《悲情三角》更加戲劇化,更加非現實,那些真正在街上流浪的人,那些居無定所的人,正是《方形》要好于《悲情三角》的地方。
于我而言,魯本的電影幽默,精準,諷刺感十足,但它就像是理工科學生講出的笑話,有一種冷靜的幽默感充斥其中。但也缺乏了一絲情感,電影的一切似乎都是完成笑話的工具,這是我唯一感覺有所欠缺的地方,個人評價:8.75分,從各種意義上要好于《悲情三角》,冷漠的人群,固化的社會,猩猩一般的藝術家,看似"同權同責"的方形,在電影中也隻不過是一個梯形,所以讓人思考什麼是平等?什麼是公平?
"同權同責"的方形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迷惘的靈魂
電影的好處就是能夠讓人在短時間内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文和,不丹的電影我僅接觸過前些時間的《僧侶與槍》,電影走的是政治諷刺和社會隐喻的風格,所以本片先入為主自然帶入了這樣的觀念。《十字路口的豬》這個标題就讓人帶有一絲遐想,熟悉電影的觀衆都 ...
平靜之下的荒誕
久聞《堂吉诃德》大名,可因個人的浮躁從未靜下心來拜讀過原作,今日在找電影的時候,恰巧見聞本片,同時因未拜讀過原作,便找來一看,看能否窺之一二。雖未曾拜讀原作,但《堂吉诃德》荒誕早有耳聞,電影開始便是老年的堂吉诃德和一位看似是仆人的桑 ...
溫暖又溫馨
查茲一天在公園偶遇了一位優雅的女性:瑪格麗特,從此兩人互相救贖的故事就由此展開了。電影不斷的穿插的回溯查茲的成長經曆,講述他成長過程中在教育上遇到的缺失,而瑪格麗特的出現仿佛彌補了他少年時期的缺失,這種如師如母一般的角色出現在了查茲 ...
權力永遠不是你現在能做什麼,而是你不能做什麼
《還有明天》是一部在衆多國産電影中殺出來的口碑之作,題材也是近期大火的女性主義題材,之前苦于時間安排一直沒有觀看,而近期上映流媒體後本片也算是在第一時間觀看了本片,質量确實上乘,在一衆同類型題材中也算的上是佼佼者。電影聚焦于二戰之後 ...
一部合格的"灣仔碼頭"宣傳片
五一檔期的《水餃皇後》在2月後下架同時上架了流媒體,終于讓我有機會睹真容。電影在上映前其實并沒有掩飾電影想要拍攝的主角便是灣仔碼頭的創始人臧健和,而灣仔碼頭也在電影中更名為臧姑娘水餃。所以電影本身就已經确認了自己的目的,一是紀念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