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花博士推薦的電影《下海》,起初因為故事距離自己的現實生活太遙遠而很難産生共鳴,并且因為角色經曆太過灰暗而讓我心生排斥,晚上,靜靜審視回味了一下這個電影裡的故事和人物。

電影講的是一個來自東北貧困家庭的妻子,也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她善良、樸實、堅強但是同時又過于輕信和粗笨,為了家庭和孩子生活的更好,她離開家鄉,遠渡重洋,來到巴黎做保姆,不料薪資太低并不夠她貼補家用,最終她選擇成了一名賣淫女。

首先,如果從哲學上說,這個電影視角在探究考察“主觀”與“客觀”兩種類型真理的區别,即: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和他人看待我們的方式之間的區别,問題在于“到底哪個更重要”?

電影《下海》中,女主人公心知肚明,站街這一選擇,在旁人看來一定是錯誤的,是會讓她的婚姻家庭支離破碎的,可實際上在她自己心中,她還是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确的,隻是這個選擇很困難。

當她做了去站街的選擇,她便需要更加堅定地為自認為的那個符合良心道德的、心安理得的目的去堅持。因為對自己和家庭的傷害已經造成,她希望賺的越多越好,給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質去彌補傷害。

她是矛盾的,在對和錯的選擇之間充滿了強烈的感情掙紮。她自認為是理性的,做的選擇也是折衷綜合因素之後的考量。

起初,家人并不知道真實情況,醜陋的真相在她的隐瞞下順利推動着美好生活的繼續,老家的日子越過越殷實。不料想,中間生出枝節,從家鄉去巴黎投靠她的妹妹發現并揭露了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女主人公自始至終沒有表現出一絲對家庭境遇和丈夫的憤怒不滿,沒有表現出對自己命運的同情憐憫。一個為了孩子和家庭與命運蠻橫抗争的女人,完全忽略了個人感受和利益 —— 這也是底層女性在黑暗生活逼迫下被訓練出來的“麻木”。

其實,女主人公為家庭和孩子犧牲奉獻的本心和本性是符合道德的,在這一層面上理解,她做的選擇是正确的,她不過僅僅憑借自己能理解的動機和能力範圍行事而已,沒有能力從中掙脫罷了。

隻是可悲的是,這一過程也讓一家人互相傷害。

最終她換來丈夫的原諒,許是緣于愛和多年感情,許是因孩子和維系生活所迫,丈夫的心理情感和道德情感悄然發生着轉變。

轉而如果從女權主義角度上講,這個電影同時也在考察一個問題:女性的力量,是否能不僅僅停留在相貌和身體上?

自古以來,女人被認為通過相貌和身體來吸引和控制男人,讓男人依賴和沉迷,然而,女人又自始自終為男人和孩子生存。如果離開了男人和孩子,離開了金錢和才能,女人是不是還能夠有能力為自己去思考?

今天,女性的力量無疑是可以在相貌身體之外的,因為受過平等教育,無論于家庭還是社會,女人都可以為更好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做更有益的事,而不僅僅具備性誘惑的力量。隻是随着女性的平等地位在某種程度上獲得前所未有的提高,女性所需要應對的壓力和矛盾也前所未有。

整個電影沒有過度刻畫女主人公在身體和情感上遭受的創傷,反而一群同樣貧賤的底層女性們在異國他鄉脆弱絕望的水深火熱中互相溫暖、苦中作樂、歡聲笑語的情景多次出現,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