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風華年輕的窦文濤,在鳳凰衛視自由的氛圍下,開啟了一檔深夜的談話節目,名字叫《锵锵三人行》,取“鳳凰于飛,锵锵和鳴”之意。當時,像窦文濤這種自由的談話節目幾乎沒有,甚至有點清談之風。
後來,窦文濤總是調侃說,《锵锵》靠的是開黃段子起家。這當然是幽默戲谑之詞。雖然嘉賓談話之間,不免插科打诨,夾帶着黃段子的談笑風生。但這一檔不痛不癢的談話節目,不追逐熱點,也不高大全。像三五好友的交談,之中有碰撞、有争議,有思想,也有私心,展示的是一個真實的場景。
恰是在這種共情之下,散發着智慧的光芒的言論和談天,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興趣。于是《锵锵三人行》漸漸開始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尤其是後來,《锵锵》的常駐嘉賓梁文道和許子東的加入,形成了《锵锵》鐵三角。從1998年開播,到2017年停播,一件事堅持了二十年,窦文濤憑借在主持過程中遊刃有餘的調和能力,成了這個節目的靈魂。
要知道,當時和锵锵一樣堅持了最久的節目,是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一個安靜,一個熱鬧,構成了我們整個新千年以來,很多人的共同記憶。

現在,重新回過頭來看,《锵锵三人行》能夠成功,成為聊天談話類,這種不痛不癢的慢節目中的一個例外。大概首先要歸功于窦文濤,窦文濤的主持魅力,不是所謂的字正腔圓,他在主持人中也算一個異數,能夠正經主持宏大的節目,也能嬉笑怒罵,在言談之中,周旋于文化人、商人、演員等等各色人之間。内心有時候又是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情懷。恰是這些矛盾體的交融,讓《锵锵》這檔節目,能夠從深夜陪伴人們二十年。窦文濤無疑是這個節目靈魂的核心。而在現在所有的節目主持人中,窦文濤或許會是最像知識分子的一個。
他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有屬于普通人的日常和小心思,這一個鮮活、真實的形象成就了窦文濤,也成就了《锵锵》。
後來,窦文濤在優酷開了一個《圓桌派》,換湯不換藥,隻是将原來的三個人換成了四個人,加入了八零後的代表蔣方舟成為常駐嘉賓,老中青三代同台,一支檀香,氣氛融洽,迅速在年輕人之中圈粉。這樣的節目,就像生活的一道調味品,沒有許知遠的特立獨行,憂心忡忡,也沒有李誕的清醒吐槽,人間不值得。這一檔節目成了慢生活的一種必需品。
再後來,窦文濤出了另外一個節目,就是今天我想談的《锵锵行天下》。到現在,《锵锵行天下》已經播出第二季。從第一季的國外回到第二季的國内。依然是三兩好友,周轶君、許子東,三人開啟一趟未知的漫遊。做人文類旅行節目,跟旅行文學一樣,尤其困難,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旅行攻略。一個曾經是戰地記者,見慣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一個是大學文學教授,熟稔世界各國文學,一個是有着濃重知識分子味道,喜歡發現和探索的老饕。這三人的黃金組合,依然讓這檔節目,在一衆聒噪的吐槽大會、奇葩說、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國新說唱等聒噪無比的時代中的一個清流,也讓它成了一個例外。
我尤其喜愛這樣的節目。我總是夢想着,如果不能親自去旅行,就跟着别人腳步一起在路上。正所謂,旅行一趟回來,就不會依然故我。最重要的是窦文濤的沿途風景,讓我看到的是溫情,是流落在平凡人間的溫情,比如第一集中窦文濤說要多拍一下别人家的店的舉動。同時也看到悲憫和愛,比如撫摸草原上的馬,回到失落的工業區,在那些别人遺忘的地方,回望和打撈過去的曆史,過去的記憶。這可能就是這檔節目的珍貴之處。

行走在真實的煙火人間,看到的是另外一番讓人值得回味的生活。而不是形形色色的走馬觀花,在這個異常躁動的時代,這種堅持的路線和人文旅遊方式,成了我深夜裡的一劑良藥。
在印度的古語中,有這樣一句話“當你走的太快的時候,要懂得停下來等等自己的靈魂。”,看《锵锵行天下》恰是這種感受,像一場靈魂的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