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停播以後,窦文濤又重新打造了兩台節目,《圓桌派》和《锵锵行天下》這兩檔帶有強烈窦文濤風格的節目,某種程度上,也是《锵锵三人行》的延續,無論是風格模式還是進入節目的嘉賓,基本上是《锵锵三人行》的老面孔,不過梁文道後來基本不出現了,估計是在弄他自己的看理想的節目。
相對于《锵锵三人行》,毫無疑問,《圓桌派》和《锵锵行天下》做得更加精緻,尤其是在優酷這樣的流媒體上線,也更加擁抱和符合當下年輕受衆的心态,所以無論是《圓桌派》裡面的話題選擇,或者《锵锵行天下》在戶外的猶如風光大片的畫面景緻,保持一貫節目在堅持人文的基礎上,和融合當下關注的一些話題之間,尋找了一種很好的平衡。
這也是《圓桌派》和《锵锵行天下》一上線,就收獲了衆多粉絲的原因之一,在當下的綜藝節目領域,它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也是一股更加安靜的清流,用“靜水流深”來評價并不為過。近日,《锵锵行天下》第三季上線,這一次窦文濤和許子東,将腳步和鏡頭,移到了煙雨江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遠離了遼闊蒼茫的西北,一下到了婉約的江南,這倒符合《锵锵行天下》的氣質,畢竟“行天下”強調的就是行走,就是旅行,跟随着窦文濤的步伐去旅行。
第三季上線的第一集,就有100多分鐘猶如電影的體量,但我在毫無快進,甚至有些意猶未盡中看完,在當下追求娛樂,追求節目爆炸效果的節目中,能夠花一個多小時,慢慢看完,從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锵锵行天下》的魅力。
其實《锵锵行天下》的魅力,對我來說,它是一個“動”的節目,但卻給人一種“靜”的力量,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這或許是其中的獨特魅力。比如第三季裡,煙雨江南的美麗,尤其是三五好友,泛舟西湖,那種每一幀畫面,都猶如緩緩流動的中國畫一般,加上悠揚的笛聲,此情此景,容易令每一個人都沉浸其中。
不得不說,窦文濤對美的追求或者想象,很符合一個文人或者知識分子的情懷,比如他們泛舟西湖時,談論西湖的人文景緻,關于西湖的詩文,毫無違和或者刻意的造作,都像是自然交談中的真情流露,這考驗的可能就是節目制作的功底和本身創作者的人文底蘊。
這或許就是旅行的意義,它強調的不僅僅是行走,而是在行走中與古人與這裡的曆史邂逅,觸發一些人内心深處的,對于美,對于文化追求的開關,隻能在此時此地才能打開。
《锵锵行天下》的也不僅僅在行走,還是一個漲知識的節目,尤其是第一集的參觀絲綢博物館,館長對于絲綢的介紹,一下把每一個觀衆都帶入了絲綢和曆史的課堂。這種穿越古今的暢談,尤其是深入淺出的講解,不僅另外這種門外漢耳目一新,甚至心生神往。而這也是這檔節目的另外一個魅力。
後半段,雨夜拜訪老友,夜雨江湖,燈火如豆,在溫暖的老友家裡,一席家宴瞬間增添了旅行中的溫情之感。窦文濤拜訪老友陳立,在初冬的家宴中,既談論美食與文化,也談論婚姻等世情家常,頗有些消逝已久的古風。這種猶如三五老友的叙舊,習慣了快節奏和整日以手機為伴的當下,這種聚會,反而更加令人心馳神往,撫慰人心。
看完《锵锵行天下》的第一集,渾身生發的是一種難得的,那種“溫暖”和“平靜”之感。所以,行天下帶給我們普通人或者觀衆的,是一道溫暖的旅程,有讓人散發滿目怡情的西湖美景,有詩歌笛聲為伴的西湖泛舟,有穿越曆史的絲綢之路,有三五好友的初冬家宴,這是一趟“雜亂”的旅程,卻是一段“稀缺”的難得的溫暖之旅。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追《锵锵行天下》和《圓桌派》的最初,都是因為窦文濤,慢慢的因為節目本身的優質,才會生發出更深的喜愛。當然,這一類節目,在當下的“缺失”确實是一種遺憾。
我們習慣了娛樂至死的綜藝, 但這一類人文類的節目,能夠做到出彩甚至長期的堅持卻少之又少。而其中應該首先要歸功的當然是窦文濤。一個主持人的氣質,其實就代表了某種節目的氣質。窦文濤給人的感覺,是那種有些知識分子氣質,又有些“頑童”氣質的人,而這兩點卻能在他身上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這可能就是一個主持人本身的修養和魅力,比如窦文濤經常講自己讀書,在家看一看收藏等等,以及與像陳立、許子東、梁文道等人的交往,大概就能看出,一個主持人本身的氣質和魅力。
當然,在當下能夠做到如窦文濤那樣的地主持人,或者說這一類節目,實在少之又少。許知遠的《十三邀》,也深深烙印上了許知遠的印記,隻不過許知遠給人的印象是那種,知識分子情懷的悲憫感,是反叛、特立獨行和充滿棱角的追問者的形象,所以喜歡他的人會很喜歡他,而不喜歡,甚至不太喜歡這一類節目的人,就會立刻敬而遠之。
而窦文濤選擇的是圓融,是融通,是将自己的觀念先隐藏起來,然後再展現的思路,所以他的節目,有時候有正襟危坐,有時候有插科打诨的機靈,更多時候是一種對當下的更加人文的思索、觀察和傳達,這種反而更符合普通人的心态,我們更接受這種潛移默化,溫潤如許的感受,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烙印,君子溫潤如玉,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吧。
不過窦文濤和他節目的魅力,不僅僅是個人氣質,更是主持藝術的體現,尤其是對于一檔談話類和半談話類的節目來說,主持的藝術更加難能可貴,不可複制。去年,有一檔綜藝叫《我在島嶼讀書》,選擇了當代的比較能說的一批作家和詩人,在島嶼的生活和對話。然後穿插其中,起到一定引導和協調角色的是旅遊博主房琪,這可能也是為了迎接年輕人的口味。
但看完這一檔節目之後,除了作家介紹的有些書令人耳目一新或者感同身受之外,其他的預期就會大打折扣,或者說,看完《我在島嶼讀書》,并沒有意猶未盡、餘音繞梁之感,盡管裡面都是餘華、蘇童、西川這樣的大家。
其實,回過頭來看,房琪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她的提問,她的視角和她的一些或許可以代表觀衆近距離接觸機會,并沒有融入其中。這可能就是窦文濤《锵锵行天下》的魅力,長期在主持界練就的遊刃有餘的主持風格,他擅長作為一個圓融的穿針引線者,又擅長不失時機的提問,最後還能不失時機的金句頻出,這是作為一個主持人的功底。
收看最近一期的《锵锵行天下》就會有明顯的感受,要和文化人許子東,可愛的充滿少女心的林玮婕打成一片,又要和博學的圖書館館長對話,還要和美食家、心理學家陳立叙舊暢談,最後還要不失時機的來一段優美且優雅的結尾,個中難度可見一斑。
因此,像《圓桌派》、《锵锵行天下》這樣的節目,或許隻有窦文濤和他的團隊,才能做好,當然,對于普通觀衆來說,隻希望這樣的節目,能夠多一些更好,畢竟,衆生喧嘩的時代,我們已經不缺鬧哄哄的信息,或者說我們已經被猶如洪水般的噪音所包圍。
如果能夠多一些“别樣”的聲音,或許,他們更能撫慰一顆在深夜醒來的身體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