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13》:漫漫長路,帶着鐐铐舞出人生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在中國式教育下,一個孩子成長的青春片。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女主人公李玩也逐漸完成了屬于她的“成人禮”。

電影于2013年拍攝完成,卻被禁五年,在2018年終于上映,呈現在觀衆面前。
曹保平導演的這部電影和他其餘的作品截然不同,并不像之前上映的《烈火灼心》,《追兇者也》那樣懸疑燒腦。更多的是,細緻入微地刻畫一個孩子在成長中的掙紮與迷惘,展現了一個真實的成長過程。
鏡頭下,這是一個孩子在無聲地摸索着,默默接受着一個叫“大人的世界”。這狗13的成長,讓不少的人或多或少找到了自己成長中的影子。
一支青春悸動的孤獨探戈

青春就好像在教室裡亂飛的蝙蝠,跌跌撞撞,迷茫無措。正值青春的李玩還沒有看清成人世界的模樣,卻被迫快速成長起來,學習成人世界的規則。超出自身承受力的這份成熟讓李玩措手不及。
李玩生活在離異家庭中,父親娶了另一個女人。在成長的路上,不可缺少的是父母的關愛,而李玩恰恰缺少這份關愛。她假裝不關心周圍的人,假裝冷漠。
而她的冷漠刺傷了别人,同時也刺傷了自己,她的臉上有着不屬于她這個年紀的沉重。李玩在責怪,責怪當初爸爸媽媽離婚,責怪爸爸又娶了另一個女人。
這樣的家庭關系在李玩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不安。這份不安讓她非常矛盾,她既渴望父親的關愛,但又排斥父親對她的愛。看見小狗時,那樣歡喜,但得知是父親送的,立馬說不要了。
李玩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她的不滿,希望能夠引起大人的注意,去挽回屬于她的一個完整的家,這種幼稚的方式顯得那樣無力,讓我們看着心疼。
表姐的朋友高放在李玩脆弱的時候想去吻她,但是李玩說:“我不想這樣的。”高放說:“我以為你需要安慰。”李玩說:“我是需要安慰,但不是這樣。”是啊,她需要的僅僅是家人給的安全感罷了。
“一杯牛奶”祭成長

後來李玩接受了父親送的小狗,給這條小狗取名叫愛因斯坦,而恰恰在愛因斯坦身上,李玩找到了共鳴。
愛因斯坦在夜裡一直吼叫,直到被李玩擁在懷裡才安靜下來,而李玩何嘗不是像愛因斯坦一樣,她的任性哭鬧,也隻是希望她的家可以給她安全感而已。
愛因斯坦讓李玩有了歸屬感,所以愛因斯坦走丢後,她的不安又被激發出來,她慌了陣腳,不知怎樣接受這樣的事實。

而大人們給不了李玩一點耐心,她所處的環境時刻提醒她,她需要快速成長,容不得半點任性,在“愛的暴力”下,李玩開始學會長大。
成長到底是什麼?就和李玩喝牛奶一樣,即便不喜歡,即便喝下去那一瞬間多麼痛苦,也喝了。

後來,李玩發現,晚上聽到的鳥叫聲是一個精神病發出來的。李玩明白了,原來大人的世界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
李玩“成長”了,她的不哭不鬧換來了一家的和睦融融。隻是,這份成熟太快。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都在孤獨彷徨中成長起來了?慢慢發現,漸漸成為曾經讨厭的模樣?
成年人也一直走在成長的路上

李玩的父親是中國家長的縮影,在孩子面前拉不下面子,總是找各種借口去掩飾自己的錯誤。不能将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進行溝通和交流。
習慣性地哄小孩子。比如影片中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在很多時候無理取鬧,甚至打自己的奶奶,可是父親卻忽視小孩子錯誤的行為,說:“小孩子,哄哄就好了。”
“哄”成為了大人安撫小孩最有效的工具,讓小孩從小對事情的對錯都抱着模糊不清的概念。
但父親的這個角色也是矛盾的。當愛因斯坦死了之後,父親内心覺得自責愧疚,想再找個一模一樣的給李玩,而此時的李玩變得“乖巧溫順”,不再像以前一樣哭鬧,隻是平靜地對父親說:“不用了,謝謝。”
此時的父親暗暗擦去了流下的淚水,看着不哭不鬧的李玩,他的内心充滿自責和心疼。作為大人,他們有太多來自生活的無可奈何,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留給成年人“喘息”的機會很少。
作為父親有很多不足,需要改進和努力。生活與工作的壓力讓他沒有很多時間去陪伴,而在這其中又有多少無奈和酸楚呢?
帶着鐐铐也要舞動出鮮活的生命

李玩喜歡物理,卻因為英語比較差,被迫報了英語班,但是她從未放棄物理,最終獲得了物理獎。李玩一直堅持着自己喜歡的東西,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我想,也許曹保平導演想告訴我們,成長讓我們失去了很多,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堅持自己喜歡的東西,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的收獲。就像李玩,她失去了愛因斯坦,但她依舊堅持熱愛物理,最後也拿了獎證明了自己。迫于生活,我們也許不能完完全全做自己,但還是要努力争取,畢竟人生隻有一次。
想看更多書評影評?公主号:淡語漫談,目前是在校大學生,歡迎來找我們聊。剛剛起步,可以一起交流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