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來就是君王,但大多數人在流亡中死去——王爾德

《追風筝的人》于2003年出版,出版以來,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之後被導演馬克·福斯特拍成電影于2007年在美國上映,如今依然在豆瓣排行前三,深受許多讀者的喜愛。

本書是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本小說,作者用第一人稱,講述了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社會變遷、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生活在阿富汗喀布爾一對主仆之間的故事。

故事中哈桑是哈拉紮人,富家的奴仆,沒有金錢地位,沒有接受文化,可是他勤勞勇敢、,擁有赤裸裸的赤膽忠心,富家少爺阿米爾,雖然生活優渥,但是因為從小缺少關愛,導緻性格上的懦弱,兩人雖是主仆,也是很好的兄弟,隻是在一次風筝大賽後,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兩人的關系,也讓阿米爾把自身的性格缺陷展露無疑。

...

接下來我将深度解析,性格缺陷的形成原因,對人一生的影響和如何自我修複?

失敗的性格缺陷,是受環境和家庭的影響

蒙台梭利博士說: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一個心理殘疾的人,遠比一個生理殘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層可怕。

阿米爾出生時,母親難産而亡,父親一直不喜歡他,盡管他乖巧,懂事,但是父親依然對他沒有什麼好感,有一次他無意間聽到父親跟管家說:“阿米爾是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一個不能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長大後隻能是個懦夫。”

他在威信極高的父親身邊,顯的越發膽小怯懦,盡管他是富貴家族的少爺,但是卻羨慕着父親對仆人哈桑的愛,哈桑可以在生日的時候,坐在父親的車前面;可以得到父親的零花錢;也可以犯了錯讓父親不再責備。但是他不能。

...

失去了母親,唯一的親人是父親,但是當他寫出的故事,卻不敢給他看,而關心他的隻有管家,也是他唯一能找到安慰的人。

父愛的缺失,讓阿米爾的性格裡出現了第一個缺陷:

遺棄陷阱:所謂遺棄陷阱是認為自己表現不好,自己愛的人随時會離開自己,在感情上注定孤獨一生。

這種怕遺棄的性格是來源于,童年時,家庭和父母沒有給與更好的關愛,出現這種心裡在任何時候都會感覺不安全,他們感到糟糕的事,随時會發生,身邊的人随時會離開。

...

失敗的性格缺陷,帶來的是災難

唐·理查德·裡索說:沒有哪一種人格類型天生地比其他類型更好或者更壞,每一種類型都有各自的優點或缺點。但是當缺點大于優點的時候,帶來的卻是災難。

阿米爾和哈桑雖然是主仆,但是形影不離,阿富汗斯坦的傳統活動是放風筝,飄上空中的風筝線被切斷而落下,歸追到它的人所有,能奪得這場冠軍,是無比榮耀的。

哈桑是傑出的“風筝鬥士”,在一次配合少爺阿米爾割下所有風筝時,他急切的去追趕那支落下的藍色風筝,而追到小巷子裡,被幾個少年欺辱,十歲的哈桑為了保護少爺的風筝,被惡霸強暴,當時趕來的阿米爾靜靜的看到了小巷裡的一切,沒有沖出來阻止,而是袖手旁觀。盡管哈桑是為了他,但他,依舊沒有挺身而出。

...

這一幕成為他午夜時的噩夢,受委屈的是哈桑,之後隻要哈桑出現,會時時提醒他的懦弱和膽怯,他故意陷害,最終讓哈桑離開了家。

這是他成長以來一直悔恨的一件事,對他的影響根深蒂固。因為怕拿不回風筝讓父親失望,因為怕出面後也被惡霸欺淩。

怕失去,不敢面對,出現了阿米爾的第二個性格缺陷:

脆弱性格:這種脆弱性格,是指生活在憂心災難即将到來的恐懼中,在這個世界上很難體會安全感。

這是一種根植于内心的想法,相較于周圍的人,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當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周遭的人和事,讓他感到自己在成就方面始終低人一等。

...

性格缺陷的療法,需要這三種方法修複。

1,應用“甜檸檬心理效應”,先接受再改變。

在挫折心理學中,人在追求預期目标而失敗時,為了沖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百般提高現己實現的目标價值,從而達到了心理平衡的現象,稱之為甜檸檬心理。

"甜檸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擺脫不掉的東西就是好的,要學會接納自己。

成年後的阿米爾,已不是那個怯懦的少年,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因為接納了自己的懦弱,長大後的他,想再次面對,所以他決定去往阿富汗,想直面當年那個膽小的自己,去見那個被自己陷害的兄弟。

但是聽到哈桑是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兄弟時,先是一難以置信,但還是調整好心态,接受了這個事實,并且不怨恨,擁有的隻是滿滿的愧疚。

很多年後管家告訴阿米爾:“你懦弱,這是你的天性。這并非什麼壞事,因為你從不強裝勇敢,這是你的優點。隻要三思而後行,懦弱并沒有錯。”

...

2,“态度效應”用感恩的心來拯救自己

你怎麼對待生活,生活就怎麼對待你,這是心理學上有名的“态度效應”

有一句話很流行: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會對你笑,其實不僅生活如此,别人也是一面鏡子。

懂得感恩,會變的珍惜當下,而不是耿耿于懷那些遙遠的,失去的以及未得到的東西。

阿米爾之所以能去阿富汗,除了想直面當年的自己,還有一個原因是,帶着感恩的心,哈桑曾經為了他受屈辱,這種恩情難道不值得他再赴一趟曾經的地方?

在見到哈桑的孩子被欺負時,甯可冒着被入侵者抓獲也要去找他,他甯可冒着被打死的風險,也要把孩子帶走,這一切不是他有多勇敢,是他知道這個孩子,對他來說多重要。

在性格缺陷面前,用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再糟糕的心理也會出現轉機,因為隻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擁有更多。

...

3,“不值得定律”此生愛你所選

管理學中的經典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的事情,不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小時候的阿米爾,是讨好型人格,但是長大後,精神獨立,思想完善後,知道自己要什麼,并且堅定的選擇。

跟父親在酒吧的時候,父親很驕傲的告訴所有人,他的兒子将來是一個偉大的醫生,但是阿米爾果斷的說:‘我并不想當醫生,我的理想是作家。’

父親看着兒子堅定的眼神,第二次在給别人介紹時說:自己的兒子是作家。

...

你看,當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愛你的人都會尊重你的意願,不需要委屈求全。

就連迎娶妻子的時候,他很果敢的給身體抱恙的父親說:‘希望幫他去将軍家提親。’

父親問:‘确定嗎?’

阿米爾答:‘很确定。’

康德說:既然我已經踏上這條道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着這條路走下去。在面對性格的不足,堅持自己所選,選自己所愛,也是治愈的良藥。

...

結語: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這終究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故事裡,阿米爾的懦弱和哈桑的正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能意識到曾經的錯并且願意去救贖,就是最好的結局,小說的高潮一個接一個,不斷沖擊讀者的心靈,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畫外,情境描寫也别具一格,既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具有鮮明的個人化。

就像阿米爾小時候犯下的錯誤,成年後勇敢去贖罪,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說明了,他的性格缺陷,随着他的年齡發生了改觀。

阿米爾的内心獨白也許是這樣:我體無完膚,但心病已愈,最後,終于痊愈。


參考書籍:傑弗裡·E. 楊(Jeffrey E. Young)《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補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