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突破自我,突破思維定勢——《自以為非》

《肖申克的救贖》豆瓣評分9.3,于1994年9月23日上映,自上映以來,收獲千萬級好評,獲得10項奧斯卡大獎提名,2項金球獎提名,最後僅幾票之差落後于《阿甘正傳》,堪稱影史上偉大的無冕之王。

影片主要講述了,銀行家安迪,被誣陷入獄,在獄中遇見老布,瑞德等好朋友,經過20年的獄中生活,在突發變化時,讓他明白了要自救,要突出重圍,然後越獄成功的故事。

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向世人展示了,現實的社會生活,用經典的對白和多種修飾刻畫出多個人物形象,用簡單的方式組織故事的主線并伴以多條輔線,以藝術的畫面留給世人深刻的教育。

...

從劇作的故事和人物的塑造來看,影片極為突出的,除了主人公安迪,集不幸、堅忍、智慧于一身的描述意外,還有老布和瑞德的慣性思維及對其整個人生的影響。

什麼是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是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複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慣性思維,又稱思維定勢。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态,或活動的傾向性。

...

長期的“鳥籠”生活,是産生“慣性思維”的原因

心理學家詹姆斯研究,經常重複的做一件事,能讓人進入思維的定勢,快速地在一般情況下做出正确的反應。思維也叫“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

老布在影片中出場的時候,是一個顫顫巍巍的老者,推着書車,給每位犯人送書,因為殺人入獄,在這裡過完了大半個人生,每天過的極其安逸,眼看着出獄的日子快到了,老布卻不想離開,拿着刀子抵住同僚,理由是再犯一次錯,會繼續留在監獄。

經過安迪和衆多人的勸說,老布放開手裡的人質,在放開的瞬間,仿佛沒有了希望,癱坐在地上大哭:“隻有這樣我才能待在這裡。”

老布在監獄待了五十年,已是井底之蛙,對這裡來說,他念過書有點作用,但是走出去,他雙手得了關節炎,又是一糟老頭子,将一無是處。

他的恐懼是怕進入社會,不能好好生活,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留在舒适區,至少這樣,他是安全的。

...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善行者無轍迹,善數者不用籌策。”

背後的意思是:要善于變換角度去看問題,不要堅持用慣性思維去思考。

監獄中除了老布有這種“慣性思維”,另一個典型的人物是瑞德,他在這裡待了四十年,也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監獄每過十年都有一次審核,檢查犯人是否真心悔改?是否可以提前釋放?

瑞德入獄第二十年,第一次來審查員問:“你改過自新了嗎?”

瑞德滿臉膽怯,滿眼憧憬,滿懷期待的回答:“是的,我已洗心革面,改頭換面了,上帝作證。”

最終檔案裡顯示審核未通過的紅章。

瑞德入獄第三十年,審核官問:“你改過自新了嗎?”

瑞德滿臉平靜,但是語氣裡依舊滿懷期待:“是的,我已經改過自新,痛改前非,不會危害社會了,上帝作證。”

檔案上蓋上駁回的紅章。

...

瑞德入獄第四十年,審核官問題還沒問完,瑞德搶先說:“我沒有一天不在後悔,但并非受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隻剩下我垂老之軀。”

這一次不抱任何希望,卻蓋上了審核通過的紅章。

幾次審核不過,他利用了慣性思維推測,以為他們隻是來走過場的,但是沒想到,得到的卻是通過的審核。

"慣性思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會讓人失去很多摸索和試探的步驟,不用思考,按照套路,便知道事情如何發展,這樣也大大縮短了思考的時間。

...

慣性思維形成後,會改變一個人的軌迹

大多數人,喜歡憑着感覺做事和說話,而說話的時候還非常認真,被聽者通常會被他認真的表情洗腦,這是一種慣性思維催眠另一種慣性思維的結果,需要謹慎。——M·斯科特·派克

出獄後的老布,被安排在一間房子,在一家超市上班,因為年紀大,被超市裡的人嫌棄,他越發的想念在監獄中的生活,下班後孤單的去喂鴿子,上班也不愉快,離開監獄,人生沒有了目标。

在他進監獄的時候,憎恨那個地方;時間長點,習慣那個地方;時間再長點,就依賴那個地方。

适應不了社會生活的他,在某一天,靜悄悄的選擇了上吊,在離開的地方,不忘刻下“老布到此一來。”以此紀念他來過,也以此紀念他已走的真相。

老布的離世是一種“塞裡格曼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指出這種效應特征是:一個人無論如何努力,無論他幹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時,他就會覺得自己控制不了整個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會瓦解,鬥志也随之喪失,最終就會放棄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絕望。


...

不适應社會的除了老布,還有瑞德,他們假釋放後住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超市上班,上班時去趟廁所,他會向主管請假,主管告訴他,去廁所不需要跟我說,直接去就可以。

這是在監獄“因沒有報告而撒不出一滴尿”一時半會卻無法适應。

回到房間裡也是感到空曠的不适應,人生無意義的标識,寫滿了整個臉上,原本想走跟老布一樣的路,但是想到好友安迪讓他做的事,才沒有結束自己的生命。

隻是在老布的留言處,寫下了,“瑞德也來過。”

東野圭吾的《偵探伽利略》一書中說:人類的慣性思維有時候是很糟糕的。雖然人們知道肥皂泡裡面有空氣,但因為眼睛看不見,就常常忘記了它的存在,這樣一來,我們生命中很多東西就被忽略了。

...

​如何突破慣性思維,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既然“慣性思維”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那如何才能避免受到影響呢?以下三個建議,可以采納。

01,用好“瓦拉赫效應”,發掘自己的潛能。

"瓦拉赫效應"是指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安迪在監獄中,沒有像其他獄友一樣安于現狀,而是對未來抱有希望,在最初進監獄的時候,讓瑞德找到一個小錘子,用雕小石頭的假象,掩蓋了打通了地洞,最後順利逃出。

他并沒有因為環境的影響,用慣性思維存活,而是采用自己的優勢,并且在挖洞的選擇上,他專門研究了哪塊牆壁濕,是靠近水源的地方,更容易打通,所以他極力的發揮了自己的高智商。

如果老布能夠像安迪一樣挖掘出自己的潛能,不管活到多大歲數,知道自己的潛能所在,也許是另一番結局吧!

生活中,不能依賴慣性思維,而更多的是,用自己聰明的大腦獨立思考問題,不至于讓慣性思維把自己影響。

...

02,用好“特裡法則”,讓錯誤為你加分

美國田納西銀行前總經理特裡指出的一句管理名言: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為正視錯誤的人将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

影片中除了警察,都是在監獄裡犯過錯的人,小的錯誤可以用道歉來彌補,大的錯誤自然有警察,隻是在犯錯的時候,能夠将事情處理的更好,也是一種成就。

安迪即使犯了錯誤,但是依舊用自身的優勢,為獄友們換來了冰涼的啤酒,即使身在監獄,還是用優勢換來給獄長做事,才有機會,建圖書館,組織獄友們自考文聘,讓每個人活的更充實。

瑞德也在監獄,用了自己好人脈的優勢,為獄友們提供一些她們便利的東西,安迪打通地道的小錘子就是瑞德提供。

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在錯誤中赢得稱贊,雖然不能彌補錯誤,但是卻能獲得錯誤以外的東西。

...

03,“蘇東坡效應”,當個局外人正确認識自我

宋代詩人蘇東坡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确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往往要更為困難。

阿布和瑞德的共同點是沒有很好的“自我認知”,如果他們意識到,自己除了在圈子裡被固化,出去雖然沒有一技之長,但卻是自由身,雖然沒有獄中的按部就班,但随着時間,也能和社會好好握手言和。

人向來不會把自己準确的定位,就像不識廬山真面目一樣。

而安迪對自己合理的定位,造就了他成功脫離監獄,如果從開始他覺得自己既然被誣陷了,就應該待在監獄裡,應該會跟每個獄友一樣,但是他并沒這樣做,時刻想着,我不屬于這,時刻準備出去。有了準确的定位,才能更好的計劃一些事情。

...

結語:

M·斯科特·派克曾說過,人類的思維具有極大的慣性,思想的快車一旦跑偏,就會加速駛向懸崖。

從這個角度分析,導演把老布的“慣性思維”與安迪的“突破性思維”,做了強烈的對比,兩種不同思維,最後的結局卻大不同,而瑞德是存在于老布和安迪之間的思想,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無助地習慣性地生活。

電影至始至終給觀衆展現的是善與惡的鬥争,慣性思維下的被同化,老布在光明到來時因無法承受陽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懸挂着的身軀,而是個性與思想的死亡,這一刻,感覺到的不是發笑而是顫栗。

影片以勵志的主題,留給觀衆深刻的道理和久久的思考,當之無愧的佳作。

參考書目: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魯芳《每天學點心理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