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這個時代,年輕人幾乎個個都以吃貨自居。
不誇張地說,随便一個商場裡就能吃到全國各地的小吃甚至世界各地的美食。
如果有人跟你聊80年代的中國美食文化,你作何感想?

在很多80、90後的印象中,80年代的中國物質匮乏。
能吃飽就不錯了,還能有什麼好吃的?
而一部拍攝于80年代的中國美食紀錄片,可能會颠覆你的想象。
同時也再一次告訴我們,咱們中國人,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最會吃也最懂吃的一幫人。

豆瓣評分9.3,不僅為北京美食正名,還讓我們領略了廣州,江浙滬和四川的美食文化。
通過那些遊走于市場街頭的鏡頭,重溫過去那個淳樸簡單的時代。

無論你是美食愛好者還是有80年代的懷舊情結,它都是下飯時的不二選擇。
一共五集,分别以北京,廣州,江浙滬和四川為主題。
整體看下來,這部紀錄片拍的非常考究細緻。
此片由日本拍攝,當時正逢中日文化交流的蜜月期。
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日本岩波映畫制作所制作,于中國完成攝影取材。

這部紀錄片由當時的文化部牽頭,各地飲食服務公司及相關飯店鼎力配合完成取材。
大廚們在片中大顯身手,完美诠釋了中華食文化。
即便是80年代高糊畫質,也遮掩不住名廚珍羞的華麗光芒。

中華料理聞名天下,所以日方拍攝團隊非常珍惜這次機會。
他們力圖挖掘最具代表性的中華美食,片中展現了很多在今天可能都難得一見的菜式。

攝制組首先來到了首都北京探訪美食。
如今北京經常被人調侃是美食荒漠,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北京最著名的隆福寺小吃店在80年代,是本地最受歡迎的小吃店,每天約有1萬3千多客人光顧,幾乎天天滿座。
中國家庭基本是雙職工,大部分家庭的早餐都是在這樣的小吃店解決。
這裡的菜單裡包含了中國北方風土特色的美食。
小麥粉制品為主,暴露了北方人迷戀碳水的真相啊。
除了蒸制的饅頭糕點,還有各色油炸面食。
外酥内軟的口感特别讓人有滿足感。
片中特别提到了最具代表性的焦圈兒和油條。
豆類也是北方常見的食材,早晨來一碗香濃的豆漿是很多國人的最愛。
豆漿配油條更是經典組合。
而風評兩極化的豆汁,則是綠豆制作粉絲後的餘料。
無論你愛不愛,它都是老北京美食的代表之一。
淋上辣椒油的豆腐腦令人胃口大開,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吧?
店内洋溢着小吃的香味和誘人的食欲,這種熱鬧的北京生活令人想起《駱駝祥子》中的場景。
北京除了有滋有味的平民小吃文化,還有象征中華最高烹饪水準的故宮。
乾隆帝被稱為頂級美食家可不是浪得虛名,《節次照常膳底檔》記錄了他日常飲食的全部内容。
其中最顯眼的莫過于燕窩制作的菜式和很多加熱的火鍋菜式。
故宮北面的北海公園裡,有一家自清朝開始傳承宮廷風味的飯店——仿膳飯莊。
所謂仿膳,也就是沿襲了禦膳房的水準。
這家店也象征了中國烹饪文化的最高水平。
與今天大行其道的重油重辣重香料的口味不同,宮廷菜沒有油膩和辛辣的味道,而更注重精細的滋味和柔和的口感。
那是相當懂得養生之道。
乾隆喜愛的燕窩作為宮廷菜的代表,必須擁有姓名。
由人工一點點剔除羽毛和異物,注入雞湯讓味道吸附其中。
而全部由燕窩制作的宴席更是最高等級,叫做燕窩全席。
作為在中國在位最長而廣為人知的乾隆帝,據說他的長壽秘訣就是食用燕窩。
宮廷菜的擺盤那也是一絕,中國人喜歡的吉祥比喻盡顯其中。
介紹每道菜時,不禁自動腦補動畫片《中華小當家》。
佩服廚師的想象力,精緻的擺盤令人不忍下筷。
這是菜嗎?這分明是一幅畫啊!
飯後當然少不了慈禧太後喜愛的宮廷點心:豌豆黃和芸豆卷。
還有一種小窩頭,慈禧太後的專屬版本是加了栗子粉的。
而作為壓軸的北京烤鴨,可以說是人盡皆知的北京名菜了。
拍攝團隊來到80年代的全聚德。
将麥芽糖水塗滿鴨的全身,放入爐中烤制。
鴨身的油分在烤制中随着溫度上升而流失,控制肉質的口感相當考驗廚師經驗。
以前全聚德的北京烤鴨是隻吃皮,但後來為了品嘗鴨肉就一起切片了。
這麼奢侈?說好的物質匮乏呢??
切下的鴨和蔥一起蘸“甜面醬”,用薄餅包着吃。
除了烤鴨,涮羊肉也是北京人最喜歡的美食之一。
東來順因北京最好吃的涮羊肉而聞名,門前總是大排長龍。
東來順的切肉師傅個個都是刀功高手,手工切的肉薄如紙,堪比機器。
春天來臨之前,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上一頓美美的涮羊肉,是很多北京人的童年記憶吧。
介紹了豐盛大氣的北京菜,接下來是有魚米之鄉的江南。
在鎮江的早市中轉一圈,各種新鮮的魚蝦食材讓人目不暇接。
當鏡頭掃過成堆的刀魚時,我看到了一個字:壕!
當時的人一定想不到,如今的刀魚已經飙升到上萬元一斤了……
與江南給人精緻秀氣的印象不同,這裡連鍋巴都是超大号的。
這道番茄蝦仁鍋巴,據說是随乾隆南下傳到蘇州。
光看着就讓人食欲大開。
蘇州的松鶴樓可謂是江南菜的代表,一道松鼠鳜魚讓人們見識了江南大廚的刀功。
江南菜的精緻體現在巧思。
例如這道“虹橋贈珠”,以火腿為“橋面”,兩邊鴿子蛋為“珠”。
一道火腿也能烹制得頗有詩意,不愧是江南!
被攝制組評價為全中國最熱愛美食的地方,是接下來登場的:廣州。
吃貨大省當然擔得起如此高的評價。
廣式菜肴以其奢華的食材搭配,和繁複的烹饪手段令人折服。
如這道麒麟鲈魚,以鲈魚、火腿片、竹筍、香菇蒸制而成,非常注重口感的搭配。
這道“珠海丹心”更是采用了海參與蝦丸的搭配,配上精心熬制的湯料。
将一個“鮮”字發揮到極緻。
魚肚鑲上蝦膠,再用蟹黃裝飾,名為“金盞銀盆”,可謂色香味俱全。
一道““百花争豔鴨”,以炸鴨塊、鵝腎、蟹黃、蝦膠、鱿魚烹制。
鴨肉與海鮮互相映襯,隻能用華麗來形容了。
廣式點心也是很多人的心頭好。
這道奶油百篇糕,将蒸好的蛋糕切成小塊,混入椰蓉、榄仁,再以面皮包裹。
一層皮一層餡,反複幾層後,在表層撒上鹹蛋黃與雞蛋松,再次蒸制,做到“糕中有糕”。
看完了奢華的廣州菜,拍攝團隊來到了譽為天府之國的成都。
今天火遍大江南北的川菜,絕對是美食界的傳奇。
毫無理性地肆意使用辣椒,卻烹調出驚人的美味。
成都的菜市場裡,出鏡率最高的就是辣椒和各式香辛料。
在這裡,你甚至不必尋訪名廚,家常菜就能驚豔你的味蕾。
攝制組來到一戶普通人家的廚房,感受了一把川菜的魅力。
用菜刀随便拍松的熟雞肉,配上特制的香料。
一盤香滑可口的“棒棒雞”就有了。
順手從鹹菜壇子裡撈一把豇豆,兩根黃瓜……
沒有太多花樣,但品嘗過就知道什麼叫絕。
四川人的家常菜之一:家常豆瓣魚。
鲫魚用油煎炸,佐以泡椒、豆瓣醬、蔥姜蒜制成湯汁。
辣椒的紅搭配蔥的綠,是色香味俱全的誘人美味。
一切都是那麼不經意,那麼随性,一切又都是那麼美味絕倫。
川菜的魅力就是接地氣的同時,滿足你的對“好吃”這兩個字的所有渴望。
整部紀錄片幹貨滿滿,領略美食的同時,還能學會好幾道名菜。
就問你看餓了沒?
其實《中國之食文化》不僅僅是美食紀錄片,也是一部關于80年代中國的紀錄片。
那個人手一部自行車,人們穿着樸素的年代,與美食一道被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來。
豆瓣上有一句短評寫得很戳心:
那時的中國真美,那麼多的傳統民居,房子雖舊但并不破敗,人的衣着樸素但精神卻自然安詳,菜是正經八百的原料,擺盤也認真實在。街上沒有亂七八糟的廣告牌,菜市場也沒有飛舞的塑料袋。
和80年代相比,現代無疑是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但很多人反而會懷念過去那種簡單樸素的生活。
沒有朋友圈、沒有網紅打卡,隻有神乎其技的大廚、貨真價實的菜、和盡情享受美食的的人。
那是一個更為單純的年代,也充滿了希望和未知。
人們帶着老一輩中國人的精神頭,認真生活,認真做菜。
很容易滿足,也很容易幸福。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