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

大家都知道蘿莉是形容天真爛漫,呆萌可愛的少女,而蘿莉一詞其實是由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小說裡的洛麗塔演化而來的。

後來由阿德裡安·萊恩執導改編成了同名電影《洛麗塔》,又名《一樹梨花壓海棠》,講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的一段畸戀。


劇情大概是:在大學裡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伯特年過中年,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着一個溫柔而猥亵的夢魇。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伯特,一心要為自己和洛麗塔找個靠山。

為了能夠繼續跟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伯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憤怒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

後來,洛麗塔對亨伯特感到厭倦,在奎爾蒂幫助下選擇了離開他。從道德層面分析這部電影,這是一段禁忌之戀,違背道德,也違背法律,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



有人覺得洛麗塔是自私的,她利用亨伯特的滿腔真情肆意任性,不懂珍惜。電影最後,她也承認唯一讓她瘋狂的人是那個讓她拍色情錄像的奎爾蒂。

而有人覺得亨伯特才是那個自私的人,因為自己的一己欲望逐步摧毀了洛麗塔的人生。與其說是兩人的兩情相悅,不如說是亨伯特一廂情願,瘋狂而又卑微的單戀而已。

這是一段畸形的戀愛,但畸形的不僅僅是亨伯特和洛麗塔之間的感情,甚至亨伯特和洛麗塔在精神和心理上,都是畸形的。

...

年輕時的亨伯特,面對初戀情人的死亡,讓他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創傷,他的愛情也随之停在了年少。直到後來,中年的他遇到14歲的洛麗塔,于是便深深愛上,越陷越深。然而這樣病态的,邊緣化的感情是被社會唾棄的。在道德與欲望的糾纏過程中,他充滿了無奈與痛苦,無力的掙紮造就了他悲劇的宿命。

而在影片中的一些地方也暗示了亨伯特在自我道德的譴責下,極有可能産生了精神分裂。

比如第二次與洛麗塔旅行時,他總懷疑有警察一路上換不同的車跟蹤他。但是按照常理,車子不太可能一直換,畢竟是跟蹤,一不留神就會跟丢,怎麼會有時間一直更換車子呢?

這說明,也許被警察跟蹤隻是他臆想出來的,而這裡也間接地投射出他内心的恐懼。他害怕與洛麗塔的事情被曝光,害怕被警察抓去坐牢,害怕受到社會的譴責。在承受不住精神重壓的情況下,從而出現了幻覺。

再比如,電影末尾他用槍殺死奎爾蒂後,鏡頭再次轉向他時,隻見亨伯特的手上并沒有什麼手槍,而隻是一隻鞋子,這裡也可以反映出電影的某些場景不是現實發生的,而是亨伯特臆想出來的。電影最後,到底有沒有将奎爾蒂殺死也不得而知。

...

亨伯特是一個複雜多面的人物,而奎爾蒂卻像一個完完全全罪惡的亨伯特—戀童癖。亨伯特想要殺掉奎爾蒂的動機,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于奎爾蒂玷污了他與洛麗塔之間愛情,另一部分有可能是把自己罪惡的一面投射在奎爾蒂的身上。他也許想殺的并非是奎爾蒂這個人,而是傾注在奎爾蒂身上,那個罪惡的自己。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看成是亨伯特的自我想要親自殺掉他的本我。

...

當亨伯特把奎爾蒂殺掉後,站在山坡看向遠處的小鎮,亨伯特說:”我聽到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除此之外,沒有别的,讓我心灰意冷的并不是洛麗塔不在我的身邊,而是這裡的歡笑聲裡沒有她。”當亨伯特的自我殺掉本我後,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對洛麗塔的傷害,并且感到深深的愧疚。他自私的欲望生出的濃濃情欲和控制欲将洛麗塔一步步推向了深淵,而這一切也不可回頭。



洛麗塔是一個極度缺愛的孩子。她的母親是一個寡婦,父親的角色在洛麗塔的生命中是異常模糊的。生活在一個殘缺的家庭,使洛麗塔變得任性乖張,極度叛逆。

母親出車禍後,她唯一的依靠是她的繼父亨伯特。而在亨伯特愛的囚禁下,她尚未成型的戀愛觀逐漸扭曲。在她看來,她和亨伯特之間隻是金錢和性交易的關系,她并不愛亨伯特。缺愛的洛麗塔在亨伯特愛的欲望下,最終徹底喪失了正常愛人的能力。

她對亨伯特說,奎爾蒂是唯一令她瘋狂的男人。那麼她真的愛奎爾蒂麼?也未必。

奎爾蒂是一個叫洛麗塔去拍色情錄像的僞君子。電影最後,當奎爾蒂面臨被殺時,戲劇性地裝腔作勢,彈奏那架可以自動奏出美妙音律的鋼琴。多麼虛僞!多麼諷刺!洛麗塔竟然會為這樣的僞君子瘋狂!

一個很少被正常愛着的孩子很難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洛麗塔不懂得去怎樣愛人,更不明白什麼樣的人值得去愛。她是早熟的,但更多是身體上的早熟,并非精神思想上的成熟,以至于她并沒有真正理解性與愛之間的關聯。她愛人的能力和她一樣,是褪色的,枯萎的。



抛開道德倫理,這部片子也有很美的地方。比如散發着青春荷爾蒙的洛麗塔,還有亨伯特的一往深情。

亨伯特說:“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但隻要我看她一眼,萬般柔情便湧上心頭。”


但美真的是非道德非社會非意識的嗎?我覺得這隻是一種淺層的,難以長久的美。它會将人們推向欲望的深淵,走向失控,暴露獸性,顯現出那脆弱不堪的人性罷了。如電影裡那般,自私殘忍的詩意最終成就了無能為力的宿命論。這難道不覺得可悲麼?

— END —

ps:如果想獲取《洛麗塔》中英版電子書與1997版電影,可以關注公衆号 淡語漫談 回複資源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