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少年的你》,因為頗有感觸,就慕名看了據說被電影抄襲的名作——《白夜行》。
看完書後覺得電影挺冤,因為實際上算不上抄襲,相同之處并不多,給人的感受更是相差很大。除了同樣都是男孩保護女孩,其它部分是完完全全沒一點相似之處。至于電影為什麼被莫名扣上“抄襲”的帽子,不想浪費時間去探究“這種”事情。
比被冤枉的《少年的你》更慘的是,被拉出來當槍的《白夜行》。為了貶低前者而盲目吹噓後者的人,真的知道怎麼樣尊重一部作品嗎?
說到“角色”,除了再婚的高宮和旁觀者警察,每個角色都最終籠罩在“悲”的迷霧裡,很多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的悲劇源自何處。
最喜歡的肯定是一成,事業上雖然一時受到排擠和打壓,但一來背景擺在那裡怎麼都不會太差,二來眼光和頭腦秒殺衆人,格局高。他在感性層面,很明顯是被雪穗吸引了,但理性層面竟然還能把持住自己,所以雪穗喜歡他也确實有可能,雖然我認為雪穗其實并不喜歡他,隻是有點在乎他而已,因為一成對她不在乎。
最讨厭的肯定是雪穗。我不認為童年的悲劇就可以成為一個人心理扭曲、罪大惡極的理由。别的不說,能不露痕迹地毀掉自己無辜閨蜜的人生,這種人本質邪惡不用讨論。女主這一路走來,踩着他人的鮮血終于實現人生逆襲,直到最後罪惡也沒有被揭發。雖然現實裡确實惡未必有惡報,雖然她這副成功女性的勵志模樣很讓人向往,但一想到美貌後面的毒辣,我甯願抱着良知一輩子當社畜,也不想為了掩蓋邪惡日日畫皮。
最矛盾的是亮司。既是數十年如一日守護雪穗的太陽,又是一次次侵犯女性的惡棍;既是才貌雙全、能力不俗的鬥士,又是工于心計、心狠手辣的罪犯。這個男人的個性非常有魅力,一想到他背後做的事情又讓人不寒而栗,基于三觀和道德,我們不可以喜歡上這樣的人,但可惜,能讓人淪陷瘋狂的,一直都是這樣的危險人物。
說到“ 用性暴力來征服女性”,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女性的無助。看看亮司的手段,摧毀一個男人隻能是殺了他,摧毀一個女性隻需要性暴力就好。可見,男人的本質在于自己的生命力,女人的本質在于可以繁衍其他生命的器官。世界再怎麼變,隻要生理構造不變,女性在這個世界的最大使命還是生育。這也許很符合自然科學規律,但不符合自我意識覺醒的女性的期待。對此,整個社會都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說對于個體而言,對性暴力最好的打擊就是把它當成其它暴力犯罪一樣來反抗,而不是遮遮掩掩等待它繼續猖狂。
說到“所謂愛情”,其實我不确定男女主之間有沒有愛情,如果有,至少不單單是愛情。警察所說的“共生”關系非常貼切,如果沒有大樓裡的事情,可能他倆就是一對兒普通的青梅竹馬,長大後或許還會形同陌路。但倆人一旦擁有共同的秘密,還是驚天大秘密之後,即便沒有後來那麼多惡行,隻這一件事也夠他們這輩子糾纏捆綁了。
另外,一段關系裡面,一方付出遠遠超出另一方,這還能叫作愛情嗎?亮司為了雪穗,可以說犧牲掉了自己整個人生。但雪穗為了亮司做了什麼呢?一些似有若無的禮物和“服務”?一段真情實感的“太陽比喻”?即便有愛情,也是亮司單方面的執念與癡戀。雪穗對亮司,連對一成那樣的“在乎”好像都達不到,除了一點點感激,全部都是利用。
男主因為愛而變壞,女主因為壞得到愛,這兩個完全矛盾的人,注定不會有攜手走在陽光下的一天。
跳出故事本身,關于《白夜行》的地位,網上評論普遍說它是東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我不知道是東野圭吾的巅峰太低,還是這部作品被過分吹捧了。即便在我非常有限的閱讀量裡,它排不上号。關于讀書的感受本來就很主觀,所以我有些失望,不是不好,是不算很好。
不知道是否錯覺,日本小說總帶着一種暧昧不清、欲拒還迎、遮遮掩掩的氛圍,好像一個人故作深沉,但是時間久了就發現沒有多少内涵。 若說隻是為了消遣娛樂,小說基調卻總是疏離和冷淡。閱讀體驗不爽也不樂;若說是為了增長一些見識,老實說人物情節離現實還是有段距離。
所以,圖什麼呢?
可能就是喜歡沉浸于這種朦胧的氛圍吧,讀書本來也不是為什麼目的而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