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給我的感覺是真的非常複雜,除了《唐人街探案3》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帶給我符合預期的觀影感受。奔着喜劇的标簽去看《你好,李煥英》結果收獲了一整段狂風暴雨式的煽情,奔着看奇幻冒險的心态去看《侍神令》結果看了個大風車風格的真人兒童片,奔着特效大片的心态去看《刺殺小說家》結果感覺在電影院裡面被上刑,奔着燃着一把的心态去看《哪吒重生》結果發現是一顆啞炮。

總之,這個春節檔整體的感覺就是差點意思,沒有幾部真正應景的賀歲片,更多的還是為了圈錢莫名其妙紮堆到這個檔期的電影,而上面提到的這些再難看,再折磨人,再對不起電影票,加在一起都沒有《人潮洶湧》帶給我的觀影感受過分,這個号稱春節檔最佳口碑的黑色喜劇在我看來是開年到現在最讓我反感和讨厭的電影。

...

《人潮洶湧》是《無名之輩》的導演饒曉志的第三部電影長片,也是他目前為止最失敗的作品,從第一部《你好,瘋子》,第二部《無名之輩》到現在的《人潮洶湧》,他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導演水平三級跳,影片預算越來越高,表達卻越來越貧瘠,演員陣容越來越強,故事卻越來越沒有靈魂,在經曆了“德不配位”的《無名之輩》之後,底氣十足的饒曉志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距離一個成功的電影導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于是,不倫不類、尴尬異常、無聊到讓人發指的《人潮洶湧》就誕生了。

...

《人潮洶湧》翻拍自日本鬼才導演内田賢治2012年的年度口碑之作《盜鑰匙的方式》,而本片也在2016年被韓國翻拍成影片《幸運鑰匙》,日本原版是一部充滿了生活情趣和黑色幽默的犯罪小品,诙諧、悶騷、溫暖而内斂,延續着内田賢治濃郁的個人風格,而韓國翻拍版則是一部熱熱鬧鬧的爆笑喜劇,風格和原版完全不同,更張揚、更商業,觀賞性也很足。

而這一次的内地翻拍版則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一次對于原作的侮辱,一次導演個人表達的徹底迷失,一次自戀到無以複加的大翻車,尤其在原作如此優秀的情況下,你很難想象一部翻拍的電影居然可以難看到這個地步。

...

《人潮洶湧》是一部幾乎全錯的電影,一部導演沒有選擇正确的風格,制片人沒有找到正确的類型定位,編劇沒有寫出合适的情節,演員沒有拿到合适的角色的電影,你甚至都會懷疑導演饒曉志就沒有看過原版電影,而是在聽了核心創意之後瞎搞。

兩個小時的時間,饒曉志給我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做“如坐針氈”。

首先來說,《人潮洶湧》從選擇讓劉德華飾演男主角開始,這部電影已經從根上失敗了,因為這個選擇就是對于原作本身魅力的一次巨大的摧毀。韓國的翻拍版雖然風格完全不同,但是它的改編并沒有丢掉《盜鑰匙的方式》的靈魂設定,那就是一個長得又老又醜但是有涵養并且精英範兒的“殺手”以及一個長得又年輕又帥但是性格懦弱并且人生毫無希望的失敗小演員的交換人生,兩個人在每一個環節都完全不同,所以他們倆之間才會呈現出巨大的反差,而他們與其餘角色的搭配才會産生足夠的荒誕感和喜劇性,就比如香川照之和廣末涼子談戀愛,你就會特别好奇,好奇廣末涼子如何愛上香川照之,但是在《人潮洶湧》中,沒有人會好奇萬茜怎麼愛上劉德華。

原版電影中的微妙感在于你讓一個看上去一點也不精英的人演繹精英,讓一個一點也不像失敗者的人演繹失敗者,這樣影片從選角上就杜絕了所謂的“順拐”,但是《人潮洶湧》的本末倒置讓整部電影從頭順拐到底,原本來說,劉德華的角色反而應該讓肖央來演,而肖央的角色則應該找一個更年輕更帥氣的演員來演,萬茜和肖央對戲談戀愛絕對比萬茜和劉德華來得有火花,而光是想象肖央飾演一個幹練的精英“殺手”都讓人感覺影片的看點成倍增長。

...

第二點來說,本片的類型定位是整個檔期裡面最模糊、最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影片打出了“換個活法”的slogan,并且強調喜劇屬性,讓人以為這是一部兩個男人因為互換人生引發各種笑料的爆笑喜劇,但是影片從第一場戲開始,強烈的“霓虹美學”風格和韓國犯罪片的暗黑影調幾乎澆滅了觀衆對于喜劇的期待,而之後,占據大部分時間的言情戲更是讓人完全蒙圈,使得影片的視聽、文本、風格三者之間互相打架,這種感覺和年初的《緝魂》類似,明明是一個冷峻的視聽風格,卻讓角色沒完沒了的煽情,強烈的不協調感讓我從頭到尾都無法入戲,隻覺得導演瘋了

...

第三點來說,《人潮洶湧》中饒曉志的電影審美是非常刻闆和缺乏想象力的,慢鏡頭搭配古典樂,角色和背景模仿世界名畫的構圖以及沒完沒了消費經典港片的橋段,這就是饒曉志在影片中最多使用的手段,甚至,影片中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戲都像是為劉德華獲得什麼終身成就獎而拍攝的緻敬短片,非常荒謬。

而且,話劇導演出生的饒曉志直接把話劇舞台都搬到了影片當中,影片前半部分還算有點模仿韓片的視聽設計,但是到了中後段,劉德華教肖央表演的那場戲和結尾廢棄禮堂的那場戲就像是兩場又臭又長的無聊話劇,尤其是前者,居然直接在畫面中構建了一個舞台,表演節奏和叙事節奏都被拉胯得一塌糊塗。

...

第四點,饒曉志在《人潮洶湧》中丢掉了自己在《無名之輩》中唯二值得稱道的地方,第一就是故事的煙火氣,第二就是情感的濃度。整部《人潮洶湧》看完,你都很難相信這是一個發生在中國、或者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故事,雖然影片在上海取景,數次展現了上海的地标,但是裝腔作勢的視聽包裝和人物完全懸浮的生活狀态讓人不知道這是一個發生在什麼無聊的平行時空的無聊故事,從頭到尾找不出一個真實的人物,就連萬茜飾演的稍微正常一點的女主角都有極強的編造感,所謂的空中樓閣說的就是這樣的電影。

而在情感上,萬茜和劉德華角色的情感勾連非常莫名其妙,不僅僅是缺乏鋪墊,甚至都缺乏矛盾,前半部分好不容易讓編劇憋出了一個萬茜想要用劉德華的生活寫公衆号的情節點,結果演到一半被萬茜的角色自己給破了,反觀全片,你會發現兩個角色之間居然一點戲劇沖突都沒有,就連原版電影制造笑料的年齡梗都被編劇給丢入了黃浦江,而另一邊,肖央角色和程怡角色沒頭沒尾的感情戲更是毫無存在的價值,明明韓國版做了一個特别好的雙CP的模範,《人潮洶湧》連臨摹都臨摹得一塌糊塗,以至于肖央角色的故事線反而顯得可有可無,或許,饒曉志太愛劉德華了,就沒有想到這是一部雙男主的電影。

...

第五點,不知道是導演個人的口味還是為了照顧審查,《人潮洶湧》居然是一部沒有真正的生死危機甚至沒有真正反派的電影,和《盜鑰匙的方式》和《幸運鑰匙》中存在絕對邪惡的反派不同,本片中黃小蕾飾演的反派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花架子,以至于影片的故事發展越往後越可笑,在經曆了并不算什麼緊張刺激的危機之後,角色們呈現出了讓人迷惑的自我感動,兩個小時憋了一個啞屁,更顯得頭重腳輕。

...

最後一點,導演自戀地在影片中加入了可能讓他感到沾沾自喜的個人表達,那就是片名《人潮洶湧》的含義,明明從頭到尾主打換個活法的概念,但是影片的片名卻要傳遞一種“人潮洶湧,遇見你真好”的主題,兩者之間非但沒有必然聯系,反而在互相拖累,一個喜劇的主題,和一個愛情的主題天生就不協調,以至于影片到最後反而可以說是毫無主題,全靠導演和編劇的自我說服。

在整個春節檔,《刺殺小說家》和《人潮洶湧》就像是一對難兄難弟,都是中生代的年輕導演想要證明自己對于商業大制作的控制力,一個被預算砸到思維混亂,一個被頂配陣容搞得自我膨脹,明明都應該是商業電影,卻感覺導演把自己淩駕于電影和觀衆之上,強行灌輸自己混亂不堪并且不成體系的電影意識,非常可悲和可笑,不管你們把水弄得多渾濁,明眼人都知道這水到底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