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認為,恨自己的母親好罪惡,他們很虛僞。”《我殺了我媽媽》中男主角于貝爾這樣獨白道,這部電影曾獲得2009年的戛納電影節三大獎項,導演、編劇、主演都是當年不到20歲的哈維爾·多蘭,影片講述的是16歲的高中男生于貝爾和媽媽香塔爾相愛相傷的故事,如此平常的題材在多蘭的鏡頭下呈現出了新意。

...

影片開頭引用莫泊桑的名言:“我們愛自己的母親而不自知,唯有終極分離之際,才明了這份愛的根紮得有多深。”處在青春期的于貝爾覺得跟媽媽生活在一起非常痛苦,他厭惡她吃東西時的樣子,汁水橫流,嘴角沾滿食物殘渣;

...

...

他厭惡她那些誇張鮮豔的服飾和俗氣而不自知的品味;

...

他厭惡她喋喋不休自己有多辛苦,多盡責,順便貶低兒子不知滿足。

“問問你的同學,哪位家長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

“家裡不是旅館,我也不是你的仆人!”

...

這樣的話似曾相識,為兒女們默默付出的父母常常會覺得驚訝和委屈,為什麼孩子們不能體會他們的感受?于貝爾能看到的是媽媽結婚生子并非自願,和爸爸離婚後脾氣更加暴躁,她讨厭做飯,讨厭為孩子付出,甚至把他當作累贅,相比朋友家開放明朗的氛圍,于貝爾家的房子裡沉默陰郁。

這一切都讓他難以忍受,充滿攻擊性,沒完沒了地和媽媽吵架,用尖酸刻薄的話刺激她。之後于貝爾又内心深感愧疚,發現自己深愛着媽媽,于是他會下廚做飯,不發脾氣,做一個好兒子,可漸漸地,媽媽的一言一行又挑起了他的怒氣……

...

而在媽媽這一方,小時候的于貝爾是那麼依戀她,什麼事都對她說,現在她一開口就被他罵,做什麼都不對,為了做一個好母親,她在溫柔、粗暴、唠叨、沉默、無奈等多種情緒之間來回轉換,也在崩潰邊緣掙紮。

...

...

《我殺了我媽媽》中有兩場前後對照的戲直觀地反映了媽媽對兒子的情感。第一場是于貝爾想要搬出去住,他第一次說時媽媽白天剛在全班同學面前罵了他一頓,因為他告訴老師自己父母雙亡,晚上他回到家,媽媽邊看電視邊在電腦上打牌,她這個架勢擺明是為了掩飾内心的慌張,當于貝爾提出這個想法後,媽媽意外地平和,繼續打牌,假裝對兒子的叛變無所謂。

...

第二場是改天晚上于貝爾舊事重提,媽媽還在認真地看電視,其實她隻是在逃避,一邊嫌兒子擋住電視了一邊矢口否認答應他搬出去住的事情,抓狂的于貝爾一頓跳腳咒罵,還把媽媽的爆米花全倒在地上,然後摔門而出,媽媽唠叨着把爆米花撿起來,無奈中有着慶幸。

...

...

...

影片前半小時鋪陳了緊張的母子關系,導演用于貝爾的主觀視角來闡述自己和審視他人,因此觀衆的情感天平傾向于他,直到媽媽得知于貝爾是同性戀後,開始更多展現媽媽的内心世界。

...

不過整體上,導演還是用一分為二的對峙畫面和雙線叙事讓兩方都有展現,在結尾達到和解。

...

母子之情複雜深沉,小時候兒子對媽媽充滿依戀,如果媽媽問:“萬一我不在了你怎麼辦?”孩子多半會傷心大哭,後來,想要遠走高飛的孩子賭氣說:“萬一我今天死了呢?”,媽媽不回答,等他走遠後自言自語:“媽媽明天就死。”

...

“我殺了我媽媽”隻是于貝爾的一個念頭,是他找不到愛的的方式的極端宣洩,是他從母子一體到獨立自我之間的覺醒過程,是他接受世界不完滿的必經之路,也是他駕馭内心敵人的初體驗。

很難想像《我殺了我媽媽》出自如此年輕的導演之手,除了不俗的藝術品味和天馬行空的電影創意之外,更讓人佩服的是哈維爾·多蘭實時、如實解剖自己和記錄生活的能力。

這部電影推薦給親子關系不和諧的人群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