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想摧毀一切的,是憤怒。」邱禮濤想表達的,在開頭已經說得明明白白,沒有半點要隱藏的意思,但這樣的表達放在本片這樣的故事裡,我並不覺得有多麼地敏感。事實上,在香港的政治語境下,控訴制度並不一定危險。建制派也控訴制度,甚至可以說更想改變制度的其實是建制派。如今的制度很多都是英國人留下的,對於現政權希望的全面管治而言,掣肘太多了。最近有建制派政黨甚至公然提出「變革香港」這樣的口號。那麼,這部片子如果是在香港風波後才開拍,是不是就涼了半截?真的不見得。

劉德華這個角色的動機,兩次轉變都動機不足。警隊對他確有不公,但也不至於令一個人憤怒到要炸毀一切,隻是炸毀警察總部,倒還說得過去,像博士炸教育局,理由就充分很多。正因為主角的動機不足,所謂的控訴制度(且僅僅是警隊內部人事安排),這就因此顯得牽強很多甚至有點中二。如果非要對照現實,現實中人民憤怒的原因顯然要複雜很多。現實的憤怒更多是來自制度的崩潰,而不是制度的不公。

警察的形象在本片中也是相當正面。有朋友認為選了「奸人王」鄭子誠來扮演警務處處長,是有所指涉,但問題是這個警務處處長除了對主角的人事安排欠缺人情味和擔當之外,其實沒什麼毛病。恐襲當天,一哥是親自部署、親自指揮,還親自看IFC的建築圖紙,絕對稱職了。片中港警也是一個個英勇有為,行動迅速且專業,唯一因「制度不公」而變了恐怖份子頭子的,也因為植入記憶而回心轉意了(儘管他發現自己其實是被騙),最後還成了悲劇英雄。

戲當然好看,全程幾乎毫無尿點,一路高潮到尾,除了CG比較假之外,沒什麼可以嫌棄的地方。我也相信邱禮濤是有表達慾望的導演,但無需過度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