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這是人生的第十四篇影評,比以往要來的晚一些。這段時間的主題是培訓和選車,有些疲憊,但很充實,有些糾結,但好在有了結果。
另外,以後會在影評的開頭加上個人推薦指數(最高五星)和豆瓣評(最高10分)。
推薦指數:★★★★★豆瓣評分:8.6分
觀影背景
這部電影既不在計劃中,也沒有别人推薦,更沒聽說過,而是随意現找的!晚上21:35分,本應該是讀書學習的時間,可今晚,什麼都不想幹。那不如試試電影?相信好電影會一如既往的帶給我放松和心流體驗。于是,打開愛奇藝,搜索,18年高分電影,《奇迹男孩》,9.0,let's get it!
沒看前的想法
1、我相信群衆的眼光。
2、小孩帶着宇航頭盔,難道是科幻或者喜劇片?請原諒我想起了《放屁男孩》,又或者,有什麼難言之隐?
3、奇迹這個詞,帶着積極樂觀屬性,想必是一部勵志正能量的電影,讨喜;
4、奇迹男孩,應該有故事,有磨難,更有超乎常人的勇氣,堅持,才稱之為奇迹,我好像猜到了故事的過程和結局,但願不是一部正常且正确的電影,會無聊嗎?
影片描述
奧吉(雅各布·特瑞布雷 Jacob Tremblay 飾)是一個10歲的男孩,除了頭戴一個巨大的太空頭盔外,他和其他的同年齡孩子别無二緻。頭盔下隐藏了奧吉因為各種手術而傷痕累累的臉龐,它不僅完美的隐藏起了奧吉脆弱自卑的内心,也成功的防止了奧吉的模樣吓到别的孩子。
奧吉沒有上過學,他的所有文化知識都是母親伊莎貝爾(朱莉娅·羅伯茨 Julia Roberts 飾)在家教授給他的。然而,伊莎貝爾漸漸感覺到,家庭課堂無法滿足奧吉的成長需要,除了學習知識,奧吉還必須學會的,是如何同除了家人以外的人交流。在憂慮重重之中,伊莎貝爾将奧吉送入了一間公立學校裡,在那裡,奧吉面臨的是他人生中必須要戰勝的挑戰。
N點感想一、拍攝角度1、畫面延伸與呼應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男主,我們稱他為小男孩吧,穿着宇航服漂浮在空間中的畫面,有幾層意義:
①小男孩打小喜歡自然科學,對浩瀚宇宙以及《星球大戰》極其酷愛,畫面的出現迅速标注了人物性格特點,讓觀衆迅速建立起對主角的認知;
②宇宙和星辰的召喚,是很多小孩思考人生,建立價值觀的開始,小男孩雖然曆經磨難,但依然展現出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難得可貴,加分!
③太空的巨大背景和宇航員的渺小形成鮮明對比,讓我想起了《星際穿越》,那種在巨大宇宙背景下的時空讓人感到孤寂而敬畏。開始的漂浮畫面是一種自我陶醉式的孤獨,也許隻有宇宙才懂小男孩,也許小男孩隻有穿着厚厚的宇航服把自己包裹住才能有安全感。結束的漂浮畫面雖然一模一樣,但作為觀衆的我感覺完全不同,那是一種猶如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後勝利者的模樣,是一種猶如勇氣号向宇宙深處進發的勇氣和擁有無畏好奇心的樣子,此時的小男孩,閃着人性的光芒。
④相同的畫面是因為小男孩始終未變,不同的感覺是因為變得隻是我們。首尾呼應,整體感油然而生,這種修辭手法,你懂得。
2、同主線,多視角
電影當中運用了一種拍攝技巧,同一個故事線從多個角色的主觀角度出發進行叙述,新穎而有創意。你會有種感覺:哦!原來是這樣的,我誤會你了!觀衆通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情,看的會更清晰,也更接近真相。
其實這個世界不存在所謂的真正客觀,人們一旦看見和思考,必然是主觀的,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而且各不一樣,換句話說,世界就是每個人所認為的世界。這就導緻了我們永遠無法看到所有的真相,就會有很多的誤解,就會有很多的狹隘。
怎麼辦?第一,你要承認每個人的突然改變或者不合你意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第二,站在不同角度換位思考,其實就是将自己客體化,把自己剝離開來,用旁觀者的視角看待問題和看待自己;第三,站在時間的尺度思考,比如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1年之前你會怎麼處理?1年之後怎麼處理?這些方法都是幫助我們跳脫當下那個小我的思維局限,從而更加理性的去面對這個世界。
二、家庭的甜點
家庭的關系和生活需要一些甜點,這些甜點能增強每個家庭成員的幸福感,拉近彼此的關系,最重要的是,能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什麼算甜點?電影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晚餐桌上,每位家庭成員說一下白天是如何度過的,有沒有好玩有趣的事情。這個有點像比較流行的good&news,别小看這樣一個分享環節,它能讓家庭成員彼此更多的關注對方,能夠營造一個溝通信息的場域,能夠營造好的家庭氛圍,但是很多家庭是做不到的,隻顧着吃飯,甚至不說話!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透露,他十分看重和家人的晚餐時間,每周無論多忙都會拿出一定時間和家人吃飯,聊聊天,溝通溝通情感。類似這樣的家庭甜點還有很多方式,比如:
1、晚飯過程中,每個人分享24小時發生的好事和新鮮事;
2、在家中挂一個世界地圖,把你們去過的地方做上标記,貼上照片;
3、家中裝個投影,定期進行家庭集體觀影,并分享感受;
4、年終和家人一起策劃下一年的夢想清單,畫出來貼牆上;
5、定期舉辦家庭party,可以是自己家庭成員也可以叫其他朋友幾家來家裡,聊天,表演節目;
。。。。。。
生活需要儀式感,家庭也需要,成員之間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溝通和期待中,心變得越來越近。
突然想起來了小時候,在家和爸媽一起玩遊戲,捉迷藏,還叫着表弟表姐來家裡表演節目,滿滿都是回憶啊。
甜點雖然不是必備的主食,但擁有甜點的家庭,一定都有着甜甜的回憶。
三、更需要善良
小男孩無疑是幸運的,他生在一個滿滿都是愛的中産階級家庭中,去了一個包容善良的學校,他有嚴格堅強的母親,哥們一般且幽默的父親,善解人意的姐姐,智慧慈愛的校長,正直勇敢的同學。。。除了一些最後也路轉粉的不懷好意的人們外,大家都給了小男孩莫大的支持,不可否認在整個過程中小男孩的堅持不懈,但比起他個人的閃閃發外,我們,更需要善良!
真實的世界可能并沒有那麼美好。有多少類似小男孩一樣的孩子,他們出生在普通人家或者窮人家裡,甚至沒有家!他們有對不負責任的父母,去了一個滿是霸淩的學校,他們更有可能活在的是無限的黑暗中。
事情的真相是,小男孩的奇迹根本無法複制。世上也許有着千萬萬的堅強男主角,但很難有一個處處充滿善意的外在條件。那,我們可以期待或者能做點什麼?千萬不要希望每個折翼的天使都能自強不息,我們并不缺少這樣的主人公,但我們可以期待這個世界更善良。就像電影中的那句話:當你必須在正确與善良之間做選擇時,請選擇善良。正确也許是理性的,但它可能沒有溫度,但善良有。
【自強折翼天使+惡劣外在條件】成功率<【一般折翼天使+善良外在條件】成功率。
四、幫助他人融入新環境
我們來梳理下電影中的善良的人們,是怎麼幫助小男孩融入大家的,這對我們也很重要,因為我們經常需要融入新的環境或者接受新的人和事物,那如何才能最快速的讓彼此融洽,相處的舒服呢?
1、主場優勢
電影中的小男孩在正式上學前,校長讓個别同學先與小男孩進行了見面,并讓他們帶小男孩參觀了學校,雖然過程并不順利,但終究讓小男孩有了“有熟人”的感覺,這個熟人是他見過的校長和幾個同學, 是校園的環境,當他正式來到學校的時候,就會有種主場優勢的感覺,此時的小男孩,自我掌控感和安全感會大幅度提升。
這種提前适應就相當于一次正式開始前的模拟演練,不會有那麼的人事物讓你緊張,哪怕是做錯了也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反而會增強你的自信心。這種主場優勢可以體現在足球,籃球各個體育賽事中,也能夠幫助我們在職場中搶占先機,打個比方。如果你要和對方進行談判,無論場地在哪,請先去!先到達場地會讓你比對方有主場優勢,如果是在自己熟悉的場所更好,會大大提升談判和對話的成功率。
2、建立反饋機制
不怕情緒有波動,就怕有了情緒沒有釋放的渠道。電影中大概有3次小男孩在受挫的時候,母親都會找到他進行溝通,而且是很正式的那種,小男孩在溝通中釋放了自己的情緒,說出了他的痛苦,很好的幫他堅定了融入學校的信心。
母親在這過程中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反饋機制,隻要小男孩有異常,就和他進行溝通對話。這樣的機制最難得可貴的不是每次溝通的成效如何,而是長期形成的習慣,讓小男孩在遇到哪怕更大困難的時候,依然能夠習慣性的說出來,而不是獨自痛苦,甚至抑郁。可以這樣說,反饋讓迷茫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就像蝙蝠用回聲定位一樣,一旦人們得到了反饋,混亂的内心就會平複下來。
所以當他人在融入新環境的時候,幫他建立起反饋機制,當遇到困難和做錯事情的時候,能有一個渠道進行反饋,抒發自己的情緒,找到前行的方向,對迅速融入會有很大幫助。
3、無知之幕
人們在融入新環境的時候,最怕自己被特殊化,被不平等對待。塑造一個平等的氛圍變得至關重要,但,難就難在我們很難做到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多人或多或少帶着有色眼鏡看着周圍的世界。那怎麼才能做到平等待人?哲學家羅爾斯提出一個概念,會對我們有點幫助——無知之幕。
無知之幕的意思是,在人們商量一件事時,最理想公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個幕布下,約定好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會在走出這個幕布後将在社會裡處于什麼樣的角色,然後大家讨論針對某一個角色大家應該如何對待他,無論是市長還是清潔工。這樣的好處是大家不會因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給出不公正的意見,即可以避免“屁股決定腦袋”的情況。因為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來的位置,因此這一過程下的決策一般能保證将來最弱勢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護。
在我們一生的長河中,誰也不知道周邊的人是否會推進你人生的邊界,有可能你遇到的一位清潔工大爺就是你的救命恩人,也許你當初死也看不上的小學同學最後幫助了你,所以,面對任何人,請在眼睛背後降下來一道無知之幕,平等對待他人,尤其是陌生人。
4、強者先低頭
可能你也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别人尊重你不是因為你優秀,而是因為别人優秀。真正的的強者在面對弱者的時候,總是先低頭。影片中校長第一次見到小男孩和她母親的時候,既沒有表現出驚訝,也沒有任何架子,當他主動和小男孩握手打招呼後發現小男孩很羞澀,開始主動拿自己開涮,說起了孩子們給他起的外号,比如屁屁,屎臀先生!這一舉動逗得小男孩笑出了聲,瞬間緩解了緊張的氛圍。在随後的整個電影中,校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讓你感受到什麼叫做修養和智慧。
所以,當新人來到你身邊的時候,作為老人的你,作為強者的你,不如先打個招呼,先問聲好,先邁出你們的第一步。
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越是優秀,表現的越謙卑,他知道自己知道的還太少,他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很多更厲害的人。強者面對弱者會昂頭挺胸,真正的強者會先低下頭。願你我有一天,都能有低頭的勇氣和資格。
四、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五年級竟然給孩子們講牛頓第二定律?未免難了點吧?他們能聽懂嗎?這是當時看到這的第一反應,按道理來說,中國的孩子在初中才會接觸這些物理定律,化學實驗,為什麼美國的小孩這麼早就接觸這些知識呢?有用嗎?
我的答案,很有用。這要從教育的目的說起,我們究竟是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還是教他們方法,從而讓他們自己探索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包括現在的教育大多選擇了前者,理智成熟的成年人把一本本編排精美的教材送到孩子們的身邊,告訴他們,看,這個世界就是這個亞子的。這并沒有錯,但是不夠酷,也不是最好的方式。
早上的時候剛好聽到邵恒頭條說到了相關的話題,關于通識教育。所謂通識教育,指的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學習的範圍不限于某個學科,某個專業,而是從人類共識大廈的底層出發,去建立起各個事物之間的聯系,這種學習方法能夠幫我們洞察到底層規律,重要的是思維方式而不是具體知識。
孩子從小到大的教育應該是主動探索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是對這個美好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是為了考試的填鴨式教學。美國教育有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講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不在于你要知道它的原理,而在于告訴孩子們世界可以用這種方式去認知。
對于即将上大學的孩子們也是如此,邵恒給出的建議是如果你不知道學什麼專業好,那就學習底層的學科,比如數學,比如中文,比如物理學,這些底層的學科讓你擁有的底層思維能幫助你在未來的各個領域窺探到最核心的價值點。
六、其它
1、【領導力】:領導力是什麼?不是擁有很強的技能、身體,或者氣勢,而是影響力,而影響力的核心就是品格,領導力的強弱是看你能幫助和影響多少人,它發生在了一個年僅11歲有着天生殘疾的小男孩身上,從這點看,要問哪家領導力強?看藍孩。
2、【萬聖節與畫畫】:萬聖節與畫畫都給了人們新世界的窗口,人們通過此展現着自己的創造力,并将抽象的思維具象化的表達出來。現實也許很殘酷,但當你戴上面具的那一刻,提起筆的那一刻,你的世界,你做主。
3、【懂事,全世界不懂你】:有的人特别懂事,什麼事情都從别人的角度考慮,那麼,你在哪裡?我們要善待世界,也要善待自己,當自己都找不到自己的時候,你也許很懂事,但全世界都不懂你,請在你最親近的人面前,摘下面具,活出真正的自己。
4、【作弊抄襲盟友系】:有一種特殊的友誼是從作弊抄襲開始的。回想我們的學生時代,因為抄襲和被抄襲,因為一起作弊這種關系讓多少不熟的人最後成為了好朋友?當然我不提倡,但回想起來卻很有意思,它幾乎流淌在每個人的學生時代裡,如果給朋友們分個系别,那,這樣的朋友姑且稱之為作弊抄襲盟友系吧。
5、【電影金句】:
①有的人生下來,注定與衆不同。
②當你必須在正确與善良之間做選擇時,請選擇善良。
③奧吉改變不了他的容貌,但我們能改變我們看他的眼光。
④如果你能看透每一個人的心,就會知道沒有人是普通的,每個人都值得大家站起來為他鼓掌一次。
⑤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與人生苦戰。如果真正想了解他們,隻需要用心去看。
⑥世界并不完美,但有你會更美。
⑦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你第一次手術我長了這條皺紋,你最後一次手術時,我長了這些皺紋。心靈是這張地圖,給我們指引前方的道路,而外貌這張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這張地圖從來都不,從來都不醜陋。
⑧如果不喜歡身邊的環境,就想象一個自己想去的地方。
⑨偉大,并非在于擁有強大的力量,而在于正确運用力量,所有偉大的人,不論男女,都因擁有個人魅力,而機具感染力,感染着無數的人。
10、你的行為,是你的紀念碑。
寫在最後
最後的金句,每一個都可以再寫成一篇文章,但我怕我停不下來。
另外每次寫影評的時候已經不單單是寫電影感受本身,而是把近段時間的思考和所見所聞做一個整合,用輸出的方式倒逼了下輸入,與電影建立了鍊接,這樣挺好,唯一的缺點就是停不下來,從開始寫這篇影評斷斷續續第三天了,就像現在這樣,停!
當你必須在正确與善良之間做選擇時,請選擇善良。全影最喜歡的一句話,送給同樣會選擇善良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