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崇祯15年(公元1642年),明朝風雨飄搖。外有女真叩關,内有流民造反,開封告急,朝廷重新啟用孫傳庭,希望其能力挽狂瀾,拯救命懸一線的大明王朝。


來到潼關的孫傳庭殺伐決斷,處決了胡作非為的賀人龍,加強軍備,擇機出關與李自成決戰。
但多疑急躁的崇祯懷疑孫傳庭畏戰不出,多次催促,而孫傳庭并非貪身怕死,隻是他遇到了棘手的問題:瘟疫。
明末的瘟疫就是鼠疫,鼠疫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片中的描寫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現狀。

正在經曆小冰川的明朝,旱災瘟疫席卷中原一帶,十室九空。官員腐敗,土地兼并,百姓流離失所,成為流民铤而走險,頻繁的戰亂更加劇了明朝的崩潰。
而此時江湖郎中吳又可投奔到他老師門下,幫助老師在孫傳庭軍中醫治瘟疫。


由于吳又可沒有按照傳統《傷寒經》抓方,而遭到老師的訓斥。吳又可本來就不是個按常理出牌的人,因為不拘泥于經典特立獨行為太醫院所不容,才成了一個江湖郎中。
道不同不相為謀,吳又可離開老師準備回蘇州老家。
途中吳又可發現了瘟疫的傳播途徑,認為阻止人與人傳染的關鍵是隔離。

不幸的是他的老師不幸染病去世,死不瞑目。
吳又可來到孫傳庭面前,闡明了自己對這場瘟疫的防治手段。孫傳庭焦頭爛額之際,同意全力支持他醫治瘟疫。
吳又可采用了隔離病患的方法,配以自創中藥“達原飲”,并對患病死亡的士兵火葬,終于控制住了軍中蔓延的疫病。
但孫傳庭為了免除後顧之憂,一夜之間将所有病患士兵全部殺死。吳又可頓時覺得心灰意冷,帶着老師的女兒連夜離開。
之後孫傳庭戰死在潼關,兩年後京城陷落,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吳又可回到蘇州老家,寫下《瘟疫論》,開創性的提出了病毒學說和病毒的傳播方式。

《大明劫》是一部被遺忘的佳片,一曲哀婉的悲歌。
影片以大明即将覆亡為時代背景,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深刻刻畫。影片所塑造的孫傳庭、吳又可等諸多形象立體生動。
其中影片有兩段孫傳庭同吳又可的對話,可謂是意味深長。
孫:就我粗通的醫道,大黃乃虎狼之藥,我看你給那些重症病人用量之大,這個中道理可否告知一二?
吳:重症用險藥,铤而走險方有生機。
孫:若有差錯,該如何?
吳:這世上什麼藥都有,就是沒有後悔藥,當斷則斷,錯過一線生機,就生死兩隔了。
孫:說的好,用藥如同用兵,需有膽有識。
是啊,國家危亡,人心渙散,當地豪強劣紳不但不想為國纾難反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盤。不但強占軍田,而且勾結軍人燒毀田冊。
殺了這幫豪強劣紳之後,孫傳庭不禁慨歎:
百姓饑餓,皆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是什麼,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兵員。這就是李自成他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
吳又可并非不理解孫傳庭的所為是不得已為之,作為一軍統帥,壓力何嘗不大。但吳又可的戰場在治病不在用兵。吳又可治得了瘟疫,卻挽救不了積重難返的大明王朝,既然死亡已是不可避免,何須苟延殘喘。
孫傳庭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但他為臣者别無選擇,隻有報效國家,馬革裹屍,哪怕這個王朝氣數已盡。
孫:又可兄,容我私問一句,你覺得大明朝氣數已盡了嗎?
吳:《皇帝内經》有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曆朝曆代都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又可以為:皆是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愈。
1644年,清軍入關,大明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