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險關系》(Dangerous Liaisons,1988)
1782年,一本名叫《危險關系》(Les liaisons dangereuses)的小說出版後引起轟動,頭一個月便售出2000冊,這在當時算是相當了不起的成績。這部書信體的小說由175封信構成,描述了法國大革命前夕上流社會貴族之間堕落、荒淫的男女關系。本書作者皮埃爾·喬德洛斯·德·拉克洛(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18歲入炮兵學校,畢業後從少尉一路晉升到炮兵司令,是位水平相當高的火炮專家,曾經被授銜為陸軍準将。他在奧爾良公爵(路易·腓力·約瑟夫)身邊工作過,見識過不少法國上流社會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拉克洛的業餘愛好是寫作,他狂熱的崇拜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和其作品《新愛洛伊絲》(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ïse),認為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一部小說’,并在閑暇時仿照其書信體格式撰寫了這本《危險關系》。
當時大部分文學評論認為此書是有害的、危險的,拉克洛被輿論抨擊為是和SM狂‘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戀足癖雷蒂夫·德·拉布勒托納(Rétif de la Bretonne)一樣的淫猥放蕩、傷風敗俗的色情文學作家。在被輿論罵得體無完膚的同時,《危險關系》卻越罵越紅,兩年内再版了十幾次。以奢侈無度著稱的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電影《絕代豔後》講述了她的故事)一面指責這本書诽謗王室,一面卻将其納為私人藏書,派人把這本書包上空白的封皮,這樣就沒有人知道作者和書名了。拉克洛在《危險關系》出版十多年後,因為卷入法國大革命而下獄,碰巧和‘薩德侯爵’關押在同一所監獄,這兩位聲名狼藉的作家并沒有因此惺惺相惜,而是相互厭惡。

拉克洛和他的小說《危險關系》
這本在十九世紀被巴黎法院以“違反公共道德”為由兩度被禁的小說,在二十世紀卻受到藝術界的青睐,被多次改編為舞台劇、電影及電視劇。
迄今為止,該書被十幾次改編成影視劇,計有:
1959年法意合拍版《危險關系》(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1976年法國版《紅杏初戀》(Une femme fidèle),
1978年日本版《危險關系》(Kiken na kankei),
1980年法國電視電影版《危險關系》(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1980年捷克斯洛伐克電視電影版《危險關系》(Nebezpecné známosti),
1988年美國版《危險關系》(Dangerous Liaisons),
1989年英法合拍版《最毒婦人心》(Valmont),
1994年美國電視劇集《危險關系》(The Dangerous Liaisons),
1999年美國版《危險性遊戲》(Cruel Intentions),
2003年法國電視迷你劇版《危險關系》(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2003年韓國版《醜聞:朝鮮男女相悅之事》(스캔들 - 조선남녀상열지사),
2012年中韓合拍版《危險關系》

美國成人電影公司‘盧卡斯娛樂’(Lucas Entertainment)在2005年甚至還發行過一部男同志版《危險關系》,在圈中頗受好評,獲得2006年GayVN最佳影片。
這些影視作品中被公認最忠實于原著、最能體現原著精髓的首推1988年的美國版。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十八世紀的法國上流社會,侯爵夫人梅特伊(Merteuil,格倫·克洛斯 Glenn Close 飾)和浮華浪子瓦爾蒙子爵(Vicomte,約翰·馬爾科維奇 John Malkovich 飾)是兩個狼狽為奸的陰謀家,常以玩弄異性置對方身敗名裂為樂。一日,兩人設了一個賭約,梅特伊提出讓瓦爾蒙去誘奸即将出嫁的純情少女塞西爾(Cécile,烏瑪·瑟曼 Uma Thurman 飾),如果成功,獎品便是梅特伊和瓦爾蒙共度春宵。而瓦爾蒙認為這樣太缺乏挑戰性,他非但引誘了塞西爾,還追加賭注勾引素以貞節著稱的杜薇夫人(Tourvel,米歇爾·菲佛 Michelle Pfeiffer 飾)。最終杜薇夫人經不住誘惑投入他的懷抱,而瓦爾蒙卻漸漸真心愛上了她。梅特伊心生妒火并毀約,兩人遂決裂。梅特伊讓自己的新情人達士尼(Danceny,基努·李維斯 Keanu Reeves 飾)替她報複,結果,瓦爾蒙在與達士尼決鬥時身亡,杜薇傷心緻死,而梅特伊也因醜聞暴露而名譽掃地。

《危險關系》宣傳照
1985年英國著名編劇克裡斯托弗·漢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根據原著改編的《危險關系》走上英國舞台,經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精彩演繹而大獲成功,該劇獲得1986年勞倫斯·奧利弗最佳話劇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 for Best New Play)。1987年劇組移師到紐約百老彙,連續上演149場,從此成為經典劇目之一,至今仍在百老彙、悉尼劇院等地演出。1988年漢普頓應華納兄弟公司之邀,把舞台劇改編為電影劇本,其中精華大多保留,那犀利、精辟的對白至今都讓觀衆震撼不已。漢普頓因此獲得第61屆奧斯卡(1989)最佳改編劇本獎、美國編劇工會(WGA)最佳改編劇本獎、1990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最佳改編劇本獎等一系列獎項。
本片導演斯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之前在英國電視界工作,執導過幾部小成本電影。這位在美國默默無聞的英國導演憑借本片終于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他佳片不斷,為觀衆帶來《騙子》(The Grifters,1990)、《小人物,大英雄》(Hero,1992)、《緻命化身》(Mary Reilly,1996)、《非戀不可》(The Hi-Lo Country,1998)、《女王》(The Queen,2006)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他的電影作品中曾有六位女星獲得奧斯卡影後提名,其中海倫·米倫(Helen Mirren)奪冠。(BTW:他是美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的忠粉。)
為了讓影片具有濃郁的法蘭西韻味,劇組來到法國實地拍攝,各個法式城堡,包括凡爾賽宮旁的Montansier劇院都被收入鏡中。于是,1988年的美國版《危險關系》形成一個有趣的格局——英國導演和編劇領着一群美國演員在法國拍了個法國故事。
影片伊始,侯爵夫人梅特伊起床、沐浴、上妝,仆從環繞,用具考究,服飾精美,好一幅十八世紀宮廷貴婦圖。

《危險關系》劇照
梅特伊在片中被描繪成一個狡猾的、喜歡操縱他人的女人,用美貌和聰慧維持自己社交女王的地位,貴族禮儀的教導讓她很好的掩蓋住惡毒、放蕩的本質。對于大多數單純善良的人來說,梅特伊臉上寫滿了道德公義,這使她看起來像是一個和善的清教徒,于是成為幾乎每個人都喜歡傾談的對象。不過,在和自己同一陣營的瓦爾蒙子爵相處時,她偶爾會摘下面具,顯露自己真實的一面,畢竟僞裝太久也是件苦差事。
“殘酷”——是梅特伊最喜歡的詞兒,她認為這個詞極富貴族氣質。她對瓦爾蒙說:“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我一向知道自己是為主宰男性替女性複仇而生。我15歲初入社交界時,已意識到那條令我深惡痛絕的規矩:保持安靜,言聽計從,但這給了我傾聽和觀察的絕好機會;并非是傾聽觀察别人教導我的東西,那通常是乏味至極的,而是他們企圖隐瞞的一切。我練習喜怒不形于色,學會了如何在桌下将叉子刺入手背的同時,在餐桌上卻依舊笑顔如花……我成為一位欺瞞大師。接下來我追求的不是歡愉,而是知識,我請最嚴苛的道學家矯正言談舉止;請哲學家領悟思維方式,和小說家探索價值底線。最終我将所有的一切總結為一句言簡意赅的原則:不勝利,毋甯死。”

瓦爾蒙與梅特伊
格倫·克洛斯絕對是好萊塢最被低估的女星之一,已六獲奧斯卡獎提名的她出道不久就展露出驚人的才華,常常會被誤認為是梅麗爾·斯特裡普(Meryl Streep)。攜自己在《緻命誘惑》(Fatal Attraction,1987)中‘蛇蠍女人’的餘威,她在本片中展現出強大的氣場。在一襲優雅華貴的洛可可宮廷長裙的映襯下,她眼神中時刻透露出的冷漠和紅唇裡吐出的尖刻令人不寒而栗,她或許談不上原著中所說的‘美豔’,卻擁有那種仿佛是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與傲慢,讓無數影迷為之傾倒。

《危險關系》劇照
得益于漢普頓卓越的劇本,格倫·克洛斯在片中經常脫口而出令人稱絕的台詞,比如對老情人瓦爾蒙子爵,她說“隻有你才能滿足我的自尊,我有生以來唯一一次被欲望所主宰”,顯然這對世上所有心術不正的男人來說都是最上乘的恭維與誘惑;當梅特伊引誘少女塞西爾時說“你會發現羞恥猶如破身之痛,隻在第一次時有感覺”(You'll find the shame is like the pain, you only feel it once.);當她發現瓦爾蒙心生不忍時,告誡他“愛與虛榮,水火不容”(Vanity and happiness are incompatible.),并為他找到開脫的借口“對此我愛莫能助”(It’s beyond my control!);當兩人決裂時,她說道:“好吧,開戰”(All right,War.),雖是隻是輕輕一句話,卻如重錘猛擊對手。‘梅特伊’的台詞和表演後來成了好萊塢教科書一般的存在,不少新人試鏡時都被要求過此關。
格倫·克洛斯因飾演‘梅特伊’被提名第61屆(1989)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遺憾的是她在第60屆和第61屆奧斯卡連續兩次被提名影後卻兩次敗北,前次輸給《月色撩人》(Moonstruck,1987)中的雪兒(Cher),後一次又輸給《被告》(The Accused,1988)中的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這當然不是她的問題,或許是保守的學院派對壞女人心存抵觸吧。
瓦爾蒙子爵是情場聖手,“愛與複仇是他的最愛”。與打小刻苦訓練的侯爵夫人不同,他更像是一匹天賦異禀的種馬——他與片中幾乎每個女性都發生過關系,并始終保持着若即若離的态度。他并不顧及被自己玩弄過的女性的痛苦,認為這正是遊戲所帶來的好玩、刺激之處,大可以讓貴婦們在寂寞空虛冷的時日裡慢慢回味。瓦爾蒙對勾引一個待嫁的處女不屑一顧,覺得有損自己的名譽,因而把遊戲難度提高到去勾引名門淑女、有夫之婦的杜薇夫人,“還有什麼比勾引一個以道德嚴謹、信仰虔誠且婚姻幸福而聞名的女人更能提高自己的聲望呢?”

杜薇夫人與瓦爾蒙
原著中的瓦爾蒙是個風流倜傥的帥哥,不過片中的馬爾科維奇長相實在談不上帥,這位老兄時刻都像是一條伺機而動的毒蛇,他的甜言蜜語和惺惺作态都仿佛是‘嘶嘶’吐芯一般充滿邪惡。在勾引杜薇夫人時,我們看到了瓦爾蒙運用的種種技巧:施恩于小民以博得美人好感;把放蕩與仁愛混為一談,吹噓成是自己的特立獨行;大膽告白隻因情難自禁;不僅要贊美容顔更要吹捧美人的德行;面對拒絕時要扮可憐,指責對方虛僞缺乏愛心;适當調整進攻節奏,今天的撤退是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進;機會合适立刻撲倒絕不猶豫;得手後還要制造點暧昧以激發美人的忌妒心……面對這樣層層攻勢,丈夫常年不在身邊的杜薇夫人怎能不乖乖就範。
隻是瓦爾蒙沒有想到,本是獵手的他最終卻淪為獵物,因為他真的愛上了杜薇夫人。在梅特伊的蠱惑下,被虛榮心所驅使,他決絕地抛棄了杜薇夫人,機械的對她重複着那句話:“對此我愛莫能助”……而從那一刻起,他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人生再沒有任何價值,所以最後才甘于死在達士尼劍下。在迷離之際他流露出對杜薇夫人的悔恨和深愛——“她的愛情是我唯一所知的真正幸福”,讓觀衆不禁對這個浪子産生一絲憐憫。

《危險關系》劇照
馬爾科維奇後來在法國僑居十年,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2003年回到美國居住。他一直對《危險關系》情有獨鐘,2012年故地重遊,還執導了法國‘作坊劇場’(Théatre de l'Atelier)的同名舞台劇。
米歇爾·菲佛扮演的杜薇夫人是意志薄弱的寫照,她代表着不少此類的女性,恪守婦道、抑制欲望隻是因為誘惑來得還不夠猛烈。她們面對浪子總是或多或少的愛心泛濫卻匮缺應對的手段。碰上瓦爾蒙這樣的獵豔高手,杜薇夫人從拒絕到猶豫,從彷徨到愛憐,從沉迷再到絕望的種種情緒變化被米歇爾·菲佛刻畫的絲絲入扣、層次分明,令人難忘。被瓦爾蒙抛棄後,杜薇夫人不幸染上天花,曾經精緻如瓷器的臉上傷痕累累,一隻眼睛也失明。在得知瓦爾蒙的死訊後她沉默不語,黯然離世,也許這對陷入情欲掙紮的戀人共赴天國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菲佛不僅美貌,而且極富靈性,她聰明的沒有去扮演這個角色,而是徹底融入這個人物,體驗了一場真實的情感風暴。她的表演得到一緻好評,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和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危險關系》劇照

瓦爾蒙的姑媽(米爾翠德·納特威克 Mildred Natwick 飾,這也是她出演的最後一部電影)是個睿智的老人,她洞穿世情可能隻因為她足夠老了,再無激情。她對杜薇夫人說道:“最值得愛的人永遠不會從愛中得到快樂。男人在享受時獲取快樂,女人在付出時感到幸福。男人無法隻專情一個女人,所以期待在愛情中找到快樂。”她很了解自己的侄子——所有男人的劣根性在他身上還要翻個倍。
正因為入戲太深,在拍攝期間馬爾科維奇與米歇爾·菲佛擦出愛火花,馬爾科維奇精湛的演技和邪氣的外表對于“喜歡瘋狂點的男人”的菲佛有着難以抗拒的魅力。一個是有婦之夫,一個則剛剛與丈夫分居,倆人由此發展了一段短暫的情史。據說後來分手的原因是在交往期間,菲佛發現馬爾科維奇再次劈腿并讓小四懷孕。看來作為一名演員馬爾科維奇絕對是稱職的,達到了表演的最高境界:他就是瓦爾蒙。
1988年是烏瑪·瑟曼剛剛出道的一年,這一年她連拍了三部戲,接拍《危險關系》時隻有18歲,那時的她嬌美如花,隻能用青春無敵來形容。烏瑪·瑟曼将涉世未深的塞西爾诠釋得活靈活現,比如初見達士尼時的羞澀;求助于梅特伊時的楚楚可憐;得知自己母親與瓦爾蒙還有一腿時的興奮……她更為藝術獻身,在片中坦胸露乳;令人遺憾的是,烏瑪·瑟曼後來拍電影再也沒漏過。

塞西爾與瓦爾蒙

烏瑪·瑟曼在片場抽煙。當年同樣青春貌美的德魯·巴裡摩爾(Drew Barrymore)差點得到塞西爾這個角色。
電影的配樂尤其值得稱道,英國作曲家喬治·芬頓(George Fenton)與導演弗雷斯相識多年并多次合作,擅長将古典音樂與影視作品相結合。在本片中,他為觀衆獻上了一場華麗、奇異的巴洛克風格的古典音樂饕餮盛宴,與片中十八世紀法國上流社會的浮華淫糜相得益彰。配樂中大量選用格魯克、維瓦爾第、巴赫和韓德爾等大師的作品,讓人大呼過瘾。
如果說影片中唯一的弱項,那就體現在基努·李維斯身上,他飾演的音樂老師達士尼稚嫩、呆闆,即便是和晚自己出道好幾年的小師妹烏瑪·瑟曼比較都相去甚遠。有評論說,同樣是面無表情,馬爾科維奇展現出的叫‘演技’,而李維斯從頭至尾則隻有一個字可以形容:‘木’。這還真不是青澀的事兒,搞藝術的人需要天賦,即使再勤能補拙,終難成大器。

年輕木讷的
基努·李維斯
與片首相呼應,影片結束是梅特伊卸妝的場景。她獨立在鏡前,沒有仆從環繞,雖然還是遊戲最終勝利者,但她得到的獎品卻叫做‘永遠孤獨’。她用力擦拭着臉上的妝容,仿佛是抹去虛僞,真切地看清自己——妝容卸淨後,鏡中人醜态畢現。由于瓦爾蒙臨死前将和她來往的密信公諸于世,她在上流社會的地位頃刻垮塌,得來的是貴族們的一片噓聲。從盛裝登場到黯然落幕,梅特伊的下場宣告着一個驕奢淫欲的世紀即将結束。那悄悄落下的一滴淚是她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悔恨嗎?不見得,有句話說得好:鳄魚即使含着眼淚也會把食物慢慢吞下去……

《危險關系》劇照
《危險關系》在第61屆(1989)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項提名,最終收獲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三項獎;并獲得第15屆(1990)凱撒獎最佳外語片。

格倫·克洛斯和米歇爾·菲佛雙雙失意于奧斯卡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年、同樣由原著改編的《最毒婦人心》(Valmont,1989),由大導演米洛斯·福爾曼(Milos Forman)執導,比《危險關系》開拍時間要早,公映時間卻晚,劇情更長,投資額超過兩倍多,上映後口碑一般,票房慘敗。米歇爾·菲佛曾受邀飾演該片中的侯爵夫人梅特伊,但她最終選擇了《危險關系》中杜薇夫人。

《最毒婦人心》(Valmont,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