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
在風雨飄搖、家國危難之際,幸而有一批思想先驅、革命者、教育家、老一輩的士人學者、進步青年們以生命和熱血在不斷探索、尋求、踐行挽救國家民族同胞的道路,在各種探讨交鋒碰撞中,亦努力傳播新的、更開明的、科學和理性的,有機會走向光明的風氣。
春節假期中偶然看到這部劇,可以說既是2021年的小驚喜,也是近幾年來個人看過的國産劇中最好的。已經把視頻平台上現有集數都一睹為快,在暫時沒有更新的日子裡,有空還可以再二刷下細節。
一百年前的先輩群像,在如今看來,他們(主要人物)之間盡管主張觀點見解有諸多不同,最終選擇/走上的道路也各異、生活命運多舛,但是他們身上的(表現出來的那一代人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壯别天涯未許愁,
盡将離恨付東流。
何當痛飲黃龍府,
高築神州風雨樓。
——李大钊(1916年春,寫于日本)
守常先生如果沒有被軍閥殺害,他和許多先烈如果能夠看到新中國的誕生,該有多好。
陳獨秀先生雖然後期犯了錯誤,但是他一家父子(延年喬年兄弟太可惜了)數人為國為民的付出和貢獻,理應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和紀念。
蔡元培先生的一些教育理念,即使放在當下,也是值得深思和學習的。
(美國學者杜威語: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對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胡适先生終其一生,對于自由獨立思想的孜孜以求,即便他沒有能夠有機會正面求證他的理想,卻也從不曾失去信心,可謂是一以貫之的。
(傳唱至今的歌曲《蘭花草》出自胡适的一首白話文小詩。
1921年胡适得友人相贈蘭花一盆,悉心照料卻遲遲不開,于是就寫了首小詩《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種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魯迅先生那時曾說:“改進最快的,還是火與劍” 。
他不僅是一個大寫的文化符号,他的為人和文章,也是可以慢慢地去走近的。
胡适先生與魯迅先生,素有分歧,又未嘗不是同道中人。
不管是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钊,還是章行嚴、胡适、魯迅、林琴南 、辜鴻銘、黃侃、劉師培、錢玄同、劉半農......等諸位先生(還真是如蔡校長倡導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學術上各有所長、百家争鳴了),在學問以外,私以為他們有一個大同之處——是愛祖國的,或者借用辜鴻銘老先生的話“想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在不脫離當時的時代和個人背景經曆的視角下,他們也原本就是彼時的中國文人/學界代表。
......
當看到學生時代的潤之先生、周公出場時,心砰砰砰開始加速,又真實激動了。
私人贊歎一下本劇的鏡頭語言運用和人物的刻畫呈現,主創們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