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盈盈清淺。向人間、做成銀漢。阋牆兄弟,難縫尺布,古今同歎。血裔千年,親朋兩地,忍教分散。待恩仇泯沒,同心共舉,把長橋建。“

這是葉嘉瑩先生在1978年寫下的《水龍吟·秋日感懷》中的句子,如今已是2021年冬,雖然“一笑泯恩仇”的日子還沒到來,盼望統一和團圓,兩岸同胞都能共享平安和發展的美好生活。(橋,總歸會建好的)

願世界和平,疫情早日平息。

下面含有不少劇情相關,分割線——————————————————————————————

記錄下劇中人物的故事:

推拿師天意:

早年習武,後入黑道,發生了某些事件後,有個小兄弟阿祥死了,另外一個兄弟傑入獄坐牢十多年,他自己可能也有過牢獄經曆,曾經有妻子和女兒,但是已經失去聯絡不知下落,他有時會做噩夢,夢見當年混黑道的情景和妻女(女兒在哭)。

故事開始,已經是推拿師身份的天意,住在四樓,為一些上門的客人做推拿,他觀察客人的身體形态和舉手投足,就能初略判斷出對方有哪裡不舒服,再上手施以技藝。

他沒有挂牌,隻接待熟客或認識的人推薦來的客戶,自稱:沒有完全當作生意在做,來的都是有緣的人。

熟客1-心理師張琪

40歲左右,她媽媽身體不好,檢查出卵巢癌三期,陪媽媽就醫時碰到了與她有親密關系的莊醫生。

莊醫生是兒童心理專家,已婚有孩子,妻子和小孩住在海外,夫妻二人感情不睦,貌似為了小孩仍然維持名義上的關系,而莊醫生與張琪私下往來,張認為他們是互不幹涉的開放關系,但莊與她也并非如她所想的能夠彼此坦誠互不欺瞞。莊在思想和感情上與張有共鳴,也将二人之間的隐秘關系作為自己排解苦悶和壓力的一個出口,但事實上并不敢真實面對和對此承擔責任,而是懷有幾分逃避心态的,得過且過,一旦遇到現實壓力,就矢口否認,撇清與張的關系,扮演公衆面前“專業醫學人士”“好好先生”的人設,維護既得利益。

張琪與母親的關系有點緊張,原來在她年幼時,父親移情别戀,隻留下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張母傳統又要強,從此不肯讓父女再見面,自己一個人辛苦操勞把女兒養大,并且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女兒身上,兩個人都活的很緊繃僵硬,仿佛把“生人勿近”寫在身上。張很争氣,讀書用功,考上心理專業的高校,并成為執業的心理師。她不想結婚,更不理解為什麼母親含辛茹苦了一輩子,曾經的婚姻并不幸福,對于丈夫的怨恨或者因此而來的傷害打擊恐怕終其一生都沒能釋懷,卻仍然被傳統觀念和世俗的風氣影響還在想着女兒能結婚生子才算是過上正常的生活,這個執念成為母女間最大的分歧和矛盾。張母覺得活着很辛苦,她能多支撐一些時日,不過也就是放心不下女兒,擔心她将來沒有着落,所以即使醫生建議考慮盡快做手術,張母并不願意開刀;而張琪隻希望母親能夠放下心裡的重負,為自己而活,希望她能夠過得輕松快樂,享受一點生活中的幸福,其他的都不再重要。此時,張琪的父親已經因病去世數年了,母女二人還有個小秘密,張琪偷偷去參加了父親的葬禮,但是卻感到生分,因為父親身邊圍繞着的是他後來的妻兒,自己就像個外人,她意識裡感覺父親早就不愛她了,而張母其實曾收到前夫的字條表達臨終前對她們母女有忏悔之意想要見最後一面,但是張母選擇把此事隐瞞下來沒有告訴女兒,也沒有去見面,可謂是至死都不肯放下。

母女二人,就不知不覺活成了兩位女戰士的模樣。

張琪有個好朋友德瑞克,是戲劇導演,他們一起當電台主持人談與心理療愈相關的話題,也有戲劇治療方面的合作。德瑞克是位同志,有個開酒吧的小男友。

德瑞克在排一部新戲,選了個素人女主演,名叫小綠,小綠後來也成為天意推拿的客人。

熟客2-塗鴉客宇宙

熟客3-退休女教師

客人4-鐵鍊小女孩(小綠)

客人5-卡車司機

客人6-暗黑女神

客人7-女強人妮可姐

客人8-

客人們有着這樣那樣的問題/病痛,就如劇中張琪說“到處都是破碎的靈魂”,如何破除困住人們的無形枷鎖,讓生命找到出口,令身心得以安頓,使疲憊和受傷的人獲得療愈,大概就是這個劇集在探讨的課題吧。

故事講述的重點不在于家庭倫理或感情糾葛,重心落在“療愈”(如何覺察和療愈),在我看來,有四個切面在做嘗試:

1.推拿師視角,以中醫、經絡推拿、手觸、面診等來切入,推拿師自身得經常練功,保持心态穩定、平和、不急不躁,修身養性;(插句題外話,男主的演繹,個人觀感在平和度、氣度和沉穩功力上似乎還是有些不夠,有時更像黑道頭目,而不是個棄惡從善飽經滄桑、身懷絕技又心如止水的推拿師父人設,相對來說女主的演繹特别自然和貼切。)

2.現代心理學視角,通過心理師的個案咨商、訪談、書籍等,輔以戲劇治療、家族治療的探索,來探讨都市人對于煩惱、焦慮和心理障礙的應對(在幫助個案的同時,心理師自己也有自己的課題,并深受失眠困擾);

3.關系視角切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造成創傷或療愈過程中所發生的互動,比如母女之間既親近又緊張的相處,失散或難以和解的親人,推拿師和客人,心理師與個案,奶奶和孫女,安全感缺失同病相憐的戀人,不同頻道卻也互有慰藉的伴侶,單親父親和女兒,知心好友,同性戀人,退休媽媽與成年子女,家暴父親與妻兒,同好夥伴、公司同事間......

4.從每個人物的心結(煩惱和掙紮)和關鍵事件切入,在個體經曆的苦和痛/拼命想要逃避的之中,也同時含藏着解脫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