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莉和讷亭Nelly&Nadine(2022)的剧情介绍
还原纳粹集中营中唯一中国女同性恋的纪录片《妮莉和讷亭》,获得第72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泰迪熊纪录片奖。该片主角黄讷亭是在上流社会长大的混血名媛,是中国最早的女飞行员和空军上校,也是能力出众的外交官、身手矫健的冰球运动员和风姿绰约的巴黎演员,还曾是女权作家的公开情妇。在法国沦陷后她被抓入集中营成为一名难民,妮莉是她在集中营认识的女友,爱情让两人在无间地狱中幸存下来,并且共度余生。《妮莉和讷亭》用前半生的波澜壮阔和后半生的苍凉平凡,拼凑出一段充满魅力的传奇故事。
妮莉和讷亭Nelly&Nadine(2022)的影评
本文首发公众号:业余艺术家MAart今年的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审团奖颁给了一部纪录片——《妮莉和讷亭》,它是马格努斯·格滕导演承接之前的纪录片《每一张脸都有一个名字》和《希望的港湾》完成的作品。在《每一张脸都有一个名字》 ...
再看邹德怀做的关于 Nadine Hwang 的视频,会更清楚地看到性少数女性的故事是如何被消失在历史之中,对于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的不同解读竟成了特别有趣的对照文本,本片是私人、是爱情,邹德怀是宏大、是家国,而对酷儿情欲的隐去则是某类传奇叙事的必然,也不尽是审查的原因。同样,本片的线索是女性写作,特别是私密的、私人的写作,而邹德怀片则来自报纸、媒体,一内一外,截然不同的叙事更来自截然不同的进入方式。
邹德怀和马格努斯·格滕两个人的作品都令我感到愤懑,不客气地说,他们对Nadine的处置都是对她的二次遮蔽,凭了个人的好恶去重塑一个女性复杂的一生。故事的开始都是Nadine被救出集中营的几秒影像,但镜头里的人从始至终被剥夺了主体性——邹抓住Nadine不屑的表情大做文章,拿她前半生的种种标签当噱头,落点在传奇人物的壮志难酬,隐去了她“平凡的晚年”;而马格努斯则剪掉了她的不屑,蜻蜓点水地带过她的前半生,推动Nelly外孙女去不大情愿地调查,最终不过在同性之爱的议题表面打转。明明储藏室里有那么多一手素材,成片居然满足于用几段日记和8mm影片勾勒一段不痛不痒的浪漫爱,并插入一些与内容毫无关联的田间劳作画面,用如此轻率、偷懒的组织方式回避LGBT的痛苦,未尝不是一种消费和暴力。#FIFDH2022#
邹德怀那个短视频吧,用各种标签消费Nadine;这个纪录片吧,素材少得可怜,调查也做得简陋,实在是无甚可看。 #Berlinale72Panorama
3.5,女同,文学,Barney’s Salon,一起写日记,两人在集中营相识,之后到委内瑞拉定居。Nadine剪短发,经常变装,抽起烟来神采飞扬,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其实这样的片子对于导演是很大挑战 题材本身的光环很容易就盖过拍摄本身 Nadine Huang混血的身份又加上传奇的人生和独特性别身份 被植入在一段重要历史中 对不同观众来说各有“窥私”的点 (不是)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煽情 加上无敌专业的配乐 影院里到处都是摸纸巾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