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Ностальгия(1983)的剧情介绍
本片获198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普通评审团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乡愁Ностальгия(1983)的影评
今天,想聊聊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不过,对这样一位入驻先贤祠、有着世界现代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称号的大神(另两位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意大利的费德里科·费里尼),该怎么聊呢?其人其作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专家学者、北电师生、资深 ...
这不是影评,就是想赶紧记下来这个长长的电影随时带给我的:1.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塔可夫斯基,相见恨晚,塔塔导演的构图和光影变幻都非常舒适而且都说着各自话,第一次觉得无需很多台词。真的太吝惜光线了,整体暗色的电影还能这么美丽 感觉不再爱马 ...
男人一拍圣母我就发笑。不想多说什么,受苦的是看不见的女性成为圣母,被女人服侍的假装殉道者的是男性成为耶稣。极端厌女的塔科夫斯基:“女人只有依附于男人为他牺牲,才值得尊敬。”俄罗斯男人为什么有这样习惯受苦的文化基因,他们会酗酒,以此忘 ...
你要手持点燃的蜡烛,走过热气腾腾的池水。如果火焰熄灭,你要从头开始,回到错误的起点。如果夜晚没有光亮,你要焚烧自己,在欢乐的颂歌里成为蜡烛本身。如果烛火只有靠牺牲才能抵达彼岸,你要甘愿被称为疯子,倒在终点,梦想著精神故乡的教堂。这样 ...
第三次在旧金山little Roxie 观看我对塔尔夫斯基这部旷世巨作的审美印象已经微妙地下降,甚至接近安迪-沃霍尔的观影体验。塔尔夫斯基的电影通常不是为了戏剧性,而是一种仪式感,就像任何时候观众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去 "感受 ...
两小时的精神洗礼,我重生了“乡愁是一种笼统的感觉,过去的乡土和文化承载着塔可夫斯基一生的依恋,反映出已异国他乡对亲人和祖国的思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状态,关注的是人的信仰,清楚自己从何处来,去往何处。”塔可夫斯基在意大利时期编 ...
在此之前还未感受到塔可夫斯基对宗教的绑定之深,只是在作品中时不时看见三圣图,让人有了些许眉目。但《乡愁》中堪称得上是艺术之最地,对宗教,信仰,家庭,梦想的描绘实在让人对其的艺术性膛目结舌。相较于《潜行者》里对黑白画面恰到好处的交错, ...
mother of all mothers. blessed mother. holly mother. 满嘴的圣母到这又不看了。不下跪。信仰。谁知道呢。肚子里的飞鸟。老鼠。门。蜡烛。我问你为什么女人更虔诚。圣母。你们只爱圣母。地上 ...
1.欢乐颂和自焚之火,――汗毛直立结尾湖水倒影微观房――量子态世界的摄影说明2.我在看世界电影史的时候就严重怀疑和讨厌诗电影这种杂交品种,只有塔科夫斯基的摄影让人真说不出一个坏字来。3.最好的电影片段都是不需要语言的。但是,我保留一 ...
《Ностальгия》疯子信仰由诗影释诵不知是因为油画般的画面太美,逼人屏气凝神细细欣赏,抑或是由于静水般的节奏太缓,使我大脑缺氧沉沉入睡。肃穆之气馥郁四溢,注入沉重而克制的思乡诗意,烛光之淡八月飞雪,塞满晦涩而精致的不可思议,愁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我想把身体献给你 你却把灵魂给了疯子
忘不了作家拿着蜡烛慢慢走过的片段,“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导演的诗化语言都表现着对古老俄罗斯精神的回归。
充满仪式感的长镜头,阴郁、肃穆、沉重。没有信仰的人看到疯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赎。
如果真有诗谶一说,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中则成了影谶。疯子多明尼克和诗人戈尔恰可夫简直就是他的两面,一个灵魂不得栖息,一个永远都在流浪;一个用自焚醒世,一个守护烛火。在片末长达七分钟的火苗的特写里,那火燃而又灭,灭而复燃。我想起了安·兰德的诗。终于最后,烛光燃烧着到达了对岸,但生命之火却黯然熄灭,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赎。所谓故乡,那是心灵最后抵达的原乡。
承认咱没文化,就不写什么东西装B了
永恒的乡愁与精神家园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秉烛踽踽独行,是我看过最有力道的长镜头之一。②诗是不可翻译的。③1+1=1;④伴着扭曲破碎的欢乐颂,冷漠的看客瞥见疯子灵魂的涅槃之火了吗?⑤又见漏下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缩版俄国乡村,同结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只有疯子 才知道这世界的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