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活着泣きながら生きて(2006)的剧情介绍
经历了十年动乱,知青丁尚彪和妻子返城回到上海,学业中断,身无一技之长,令他在这个充满变革的社会里举步维艰。在朋友的鼓励下,丁尚彪于1989年6月飞往彼岸的日本,开始了求学创业之路。在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众同胞为了未来努力学习,最后却不得不迫于生计逃离这里,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在此期间,他的想法发生转变,眼见自己的学业无望,于是丁将全部心血花在女儿身上。拼尽全力打工,只为将女儿送往美国留学。15年的日本岁月,一家人天各一方,辛酸、喜悦、误会、理解,万般情感,言语难尽……
本片为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收官之作。
本片为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收官之作。
含泪活着泣きながら生きて(2006)的影评
该片以跟拍加访谈的形式近距离向观众展示了身无一技而又迷失东京的知青丁尚彪如何只身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并最终将挣到的钱供女儿远赴美国高校就读,从而实现自己夙愿的故事。该影片全程跟拍了丁尚彪一家三口数年的生活,日常生活的种种小细节中体现 ...
个人奋斗的成功,背后离不开时代的红利
老丁去日本工作的时间,正好是日本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老丁后面都说了,当时国内一个月工资一百,而他在日本一天就可以赚一千块钱,还是净剩。在日本工作了十五年,刨掉他的吃喝拉撒睡等一切的花销,他的收入约等于五百万人民币。在当时,这个购买力 ...
所谓伟大后面让人窒息的沉重
看完又感动又心酸。感动的是那一代人的渺小与厚重。从他们身上能切切实实地看到那一代或者所有中国人的缩影。为了自己的命运四处奔波,用生命在活着。感慨他们的深沉与牺牲,内敛和含蓄。里面最催泪的镜头莫过于十三年后丈夫和妻子在日暮里地铁站的相 ...
如何理解上海梦,如何理解美国梦?
2013年,我从老家陕西宝鸡来到了上海。这座东方小巴黎给我巨大的冲击,我对这里的人也产生了好奇心,我在一家三维动画公司做策划,有一位叫小马哥的上海同事,他博学睿智,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知识面广,热爱文艺和音乐,我记得当年他经常在刷的 ...
一度眼泪泛滥。我不认为价值观有错误,人各有志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怎会理解他们的痛楚?即使现在在国内全家团聚也未必就是幸福就有亲情。再说,人家一家人牺牲这么多、隐忍这么久难道不是一件挺励志的事吗?十五年的坚持难道这不是真的诠释了亲情、爱和责任吗?父女、夫妻再见时没有多言语,惟有泪千行。现在全家都移民了。那些指责别人的,何不食肉糜?8.8
纪录片与电影不同点在于:当爱人之间十多年未见,盼来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不是热烈的拥抱,而是无言的微笑、流泪、注视、搬行李。
这部纪录片让人对人生、时间、家庭、爱、责任都有强烈的认识。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也应该去发现、传播这样的真善美。而不是肤浅的“娱乐到死”。
一家三口分离在三个国度,动不动就是几年、十几年不见面,多看看这种片,也算提醒自己心怀感激。只是,主角形象好、精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又做事认真,为何如此执着于体力劳动,以及妻子为何工作20年还是工厂女工?这是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的。倒的确是非常迎合日本的价值观。导演跟拍10年了不起!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 上天一定要给这一家人一个完满的结局
为了送女儿去美国念书,牺牲10多年的亲情,值得吗?即使女儿出人头地了,那10多年的亲情空白如何弥补?太不值得。
很多人看了觉得感动,我只觉得残酷。感动何来?我不知道。
老丁,你现在应该是57岁了吧?回国过得还好吗?牙齿是否换新的了?女儿结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