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Солярис(1972)的剧情介绍
本片被提名197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同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飞向太空Солярис(1972)的影评
一刷,感觉其实一般般没有太震撼,感觉塔可夫斯基本人的风格似乎是不太适合这类题材?相比于前期的其他更有了一种后面《镜子》的沉稳性,但其实验只有在最后才爆发了出来,前半部分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观赏性上的折磨,塔可夫斯基宛若拽着观众的神 ...
这部电影没有通俗科幻片的硬核、酷炫及人类对于探索宇宙的思考,对科幻部分少之又少描绘都是全片情感描述的背景与铺垫,该片是一部披着科幻外壳的哲学电影。电影分为两个篇章,第一篇章讲述的是乡愁,第二篇章讲述的是忏悔。男主是一个被派到索拉里斯 ...
在整个对于索拉里斯探索的进程中,那片海洋所呈现给人的事物在形式上由一种带来创伤性维度的对于梦的延续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去创伤性的意识形态孤岛。最终在岛上由中微子作为基础而在宏观上被体验到毫无差别的现实事物,不正是那个斯大林式意识形态幻 ...
《飞向太空》是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根据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科幻小说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电影通过对时间连续性的刻画去记录和表达现实,电影节奏的产生于流动和镜头的时间持续有关,时间的连续性保存了拍摄对象的具体生命和情感内容,电影 ...
有别于一贯单调地借助影像语言的具象事物抽象化,老塔在本片中近乎还俗般地大篇幅地具象化抽象事物,并把镜头对准了其与人类的互动。第一层的互动,来自主体化的经验材料(哈莉/“已逝”)与经验主体(凯尔文),推动起影片中段1/2的进展。凯尔文 ...
太空是未知,人们恐惧未知却又勇于探索,那带来忏悔与伤是必然这是一部借着科幻的外衣而呈现的极其优秀的思想片这两天在看《海马》,里面设定记忆随意抽取保存,可以替换身体。那个海洋造出的哈莉真的nb,最后结局也是和克里斯前妻一样选择自杀,这 ...
《飞向太空》与同时代以及随后的绝大多数太空科幻不同,在作品中几乎没有一幕关于浩瀚太空的镜头,对于索拉里斯星,也仅仅是用茫茫波涛以及其中的一座小岛来简单刻画。同样的,主人公所处的主要生活环境——空间站,似乎也与普通的科学实验室以及起居 ...
《飞向太空》:塔可夫斯基与他的美学世界(兼谈让-吕克·戈达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与莱奥·卡拉克斯)“还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沟通方式:感觉和形象。这种沟通方式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防线。意志、感觉、情感——这些才能抹掉人与人之 ...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看的不是很懂。但整体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子,编剧的审美很到位,就只凭没有用简简单单的jump scare、闹鬼音效、后期特效,从一种不可思议的角度做出了科幻片的那种微妙的诡异与不和谐,就这一点就可以打5⭐(更不用说这 ...
索拉里斯之海,是人类内心之镜,复刻着人的精神领地与欲望投射。我们飞向太空,尽头却是人心,在无垠的宇宙空间探索愈深,潜藏心底的那份“归念”便愈浓。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是关于归心忧伤的遥想,是漂离之人久而生发“悲倦”的渊源,思而愧疚 ...
不要把科学问题当做爱情问题。塔可夫斯基和库布里克,一个是饱含了对全人类的爱。一个是完全没有进入人类情感的世界里头。
催眠神器。
正所谓“大师是给人指引方向的”,只是后来得道者们的作品很多都比这个要有趣了。
同样是科幻,库布里克谈人机、谈历史、谈哲学,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还原预测,无所不用;塔可夫斯基则一如既往地谈情感、谈回忆、谈宗教。塔氏极强的的内省力注定他只会把科幻当作人生的镜子、忏悔的神父,以至于整部电影中最惊人的部分不是哈莉的数次出现,而是克里斯在梦中对妈妈的一声轻呼。
@BFI Southbank 有些地方抽象得让人抓狂,是完全超越理解力无论如何努力也够不到的沮丧。披着科幻外衣的老塔还是在各种地方露出它的本来面目,影厅里所有人似乎都在各自不同的某个时刻black out,结束全场松一口气= =
复习。原著作者莱姆:“老子的《索拉里斯》被这混蛋拍成了《罪与罚》。”就冲这句话也要给电影打五颗星。
用「飞向索拉里斯」的概念呈纵横向的统摄与探讨渺小人类的最基本单位:爱。飞向太空即飞向人类自身,老塔的电影不能单纯听和看(视听的影像之诗),更像是一种依附于哲学之上的阅读经验(警世启示录)
本片与[2001太空漫游]和[阿尔法城]一同被视为哲理科幻巅峰之作。塔可夫斯基缓缓流动的诗意长镜头贯穿全片,节奏慢得考验耐心,但令人回味无穷。没有特效和奇观,只有对人性的拷问与自省。索拉里斯海仿佛一面镜子,投射出人类亘古难解的关于自身的弱点与疑虑。高速路,水草,大雨,神乎其神的结尾。(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