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河TheIster(2004)

导演:大卫·巴里松

编剧:大卫·巴里松/丹尼尔·罗斯

主演:PhilippeLacoue-Labarthe/Jean-LucNancy/汉斯-于尔根·西贝尔伯格/BernardStiegler

语言:法语/德语/罗马尼亚语/英语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日期:2004-01-23

澳大利亚 189分钟

伊斯特河TheIster(2004)的剧情介绍

以下文字bylake
DavidBarison和DanielRoss拍的一部长达189分钟的纪录片(2004)。Barison生于197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读哲学。Ross是Barison的校友,最初学物理,后来碰到Barison转哲学。因为热衷于海德格尔的警句,想让人们知道海德格尔的理论今天并不过时。So,他俩03年买了一部DV,从伦敦出发,顺着Danube河流,拍下了这部公路哲学片子。先八卦这么多,同时承诺,不主动谈电影结构,不拒绝谈获奖情况,对于叙述部分的正误不负任何责任,接着看:
TheIster是德国诗人Holderlin未完成的一部诗的标题,背景是Danuberiver。诗的开头是这样的:Nowcomefire!/Eagerarewe/toseetheday。猜对了,电影也是这样开始的。第一个问题是:荷尔德林是谁。反正最后疯了。第二个问题是:荷尔德林同海德格尔什么关系。我读前者不读后者,所以只能简单的说,海德格尔在1942年开讲座,探讨诗歌的意义,技术的自然性,古希腊同德国当年的联系,政治和生存的本质,正好荷尔德林的《TheIster》正好可以满足海德格尔。
本片子逐句拆开这首诗,穿插进一些当代哲学家随意的观点。当然,不同地点的画面必不可少,最后是海德格尔朗诵这首TheIster,最后的结尾,同开头一样,一只鸭子向前消失。我的简介这么多已经足够。OK,接着八卦:片子中找到了三位哲学家,BernardStiegler,写过《时间和技术》,当然法国5月革命时做过几年牢。海德格尔的拥趸,同时推进老海的主题。提出Spirit,片子的后面德国导演Hans-JurgenSybergberg有顶他的戏。
Jean-LucNancy,探讨政治和意识形态。10分钟年华老去里面,他在火车上向他的女学生讲人生的那个人,仔细想想。PhilippeLacoue-Labarthe:因为瞧不起海德格尔当年加入纳粹,同时拒绝道歉。出版过《艺术和政治》,搞政治的不是什么好鸟。不过他是个烟鬼,这点让我有认同感。他还提到PaulCelane的一首诗,忘记了是那首,兴奋了一下。
Hans-JurgenSybergberg老帅哥出场,问,岂不机器也有精神(spirit)?或许有,但肯定不是那种装在马桶里面,看女人在上面做什么的摄像机。
这些主题很大,探讨自然,技术,时间,存在,政治等等。最绝望的是Stiegler说了这样一句:什么是自然?自然已经沦为一种幻觉(inourtime,Naturehasbecomeaphantasm)。这样的观点,虽然不怎么淫荡,但是够贱,够贱。
自然真的就是一种幻觉么?那么第一就是高呼原始社会好的艺术家,第二就是工业社会里快乐的淫荡的艺术家。可能还有其他。
电影叙述着当年,也混同当年的记忆,纪录着现在。生活真的可以叙述么?现在真的就可以记录么?于是怀念那些以最拙劣的步子走着路的人。
这部纪录片帮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视角,但是很多难言之隐依然无法洗去,当然也并不幻想这种哲学方式带给我终极的对话。其实,属于自己体内的战争,还要继续扛下去。不过总有一天,这些终究消失,仅仅为自己生存的第二天而战(TomWaits)。
的确,“我看到的你不过是我自己”。纪录片的故事讲完了,然后呢,刷卡,等地铁,上车,走人。

伊斯特河TheIster(2004)的短评

  • 折叠兔

    在素材选取和声画关系上缺乏思的严谨性,图像往往沦为访谈内容的图解(到集中营和海德格尔故居的部分才稍微好些),在这一点上很不海德格尔。斯蒂格勒手舞足蹈的,挺逗。

  • Eco

    海德格尔1942年演讲课程的伴随物,也是对荷尔德林《伊斯特河》的伴随物。liquid image,在斯蒂格勒有关技术的访谈中交叉剪辑着沿着伊斯特河逆流而上的城市、历史与政治的影像,冷眼旁观的同时不避其诲。画面与斯蒂格勒、南希、拉巴尔特的访谈内容基本上是各说各话,这倒还好,但前后大量重复出现的镜头,影像的随意性,不明导演意图何在了。全片的镜头语言其实乏善可陈,但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部分画面缓慢的变换(慢镜头的画面有正常变白再变回正常),模拟一种呼吸感,呼应了谈话所涉及的“停顿”与“精神”。全程盯着字幕走,真的是本雅明说的“分心感知”了。

  • Y

    声画真的太任性也太敷衍了……

  • 想本雅明迟了迟

    好长,好长。

  • Eureka

    (在camera stylo,经导演授权的北京首映)
    论文电影/公路电影,就电影而言很业余。影像重复得很多;几个章节之间、甚至伊斯特河的诗句与紧随其后的影像之间的关联性都比较弱;“呼吸”那段突然出现的实验性的处理有点浮于表面;文本与影像没有形成一种复调的对话关系...
    缺点可以列很多,但是瑕不掩瑜。斯蒂格勒真的是个好老师,他生动的姿态、不徐不驰的讲述、时不时穿插的幽默都在电影中得以展现,开篇的普罗米修斯拯救了全篇“故事”的匮乏,是真正的诗意担当
    论文电影真不适合大家一起看,应该自己慢慢看,时常暂停查查资料才好。三小时连续的哲学轰炸看得人太累了。

打开App,看更多热门短评

伊斯特河TheIster(2004)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