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2023)的剧情介绍
影片叙述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广州粤剧伶人携着“普长春班”远渡南洋,扎根马来西亚,在戏班的兴衰、娘惹后裔的家族憾事以及拿督公的乡野传说中,贯穿国家独立的风云动荡,承载半个世纪的景况百味,构筑出了一个属于马来西亚本土华人的草根故事。
五月雪(2023)的影评
HKIFF映后交流,上演了张吉安翻译自己的有趣场面——他中、英、粤兼通,相信还懂闽语、客家和马来话。电台主持出身的他自陈,讲中文普通话,速度最快。我留意到,相比其他几场火鸟奖影片,观众问题不多,竟可谓稀少。QA交流索性也缺少普通话, ...
左右掣肘的张吉安
影片现在看起来有点两边不讨好。一方面,不熟识这段马来西亚历史的观众认为影片缺少整体脉络,导致他们进入影片所处的历史语境的路径是狭窄的,创作者没有满足这部 分观众对于“了解一段异国伤痕往事”的观影期待。另一方面,从《南巫》结识张吉安的 ...
#VIFF2023 直属领导就是马来华人,不仅老婆是广州人,甚至嘴上说的“回国”都是在说回中国。以前我不太懂他为何比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还像个地道老广,今天看完明白了。感谢导演以如此直白的伤痕叙事让更多华人了解这段历史,五十年能改变很多事情,但相同的困境却从未远离。
跟想象里还是有点不一样,情节比重还是2018年这部分比较多。用一种中式的“歌剧”拍出了肃穆,苏丹的洗脚水被喝下那一刻真是满心悲凉。生命何其无辜,一个红证就没了姓名。这部电影也许更适合放在美术馆,在电影节争奇斗艳里显得萧瑟了些,在这么看下去,我内心的感情都要被耗光了,结尾的歌真好听,成功落了一场泪。R.I.P. VIFF2023.
#Venezia 80
3+
第一折的舞台感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依赖音效叙事的处理。第二折大半部的出走漫游提供了与第一折产生巨大时代与社会样貌的反差,几乎趋近于一部陡然转调的客观冷静的论文电影。然而趋势被结尾情绪化的影像处理取消。
太挑观众了 知道这段历史还不够 最好还要有生活经验 东方含蓄压抑的表达 完全没做功课去看会很磨人很痛苦 睡醒后本就人不多的场次人走了一半
3.5 另一种伤痕影像
谢谢去表达华人历史
#HKIFF48# 看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中国导演这么拍八九我能不能接受:第一part是完全没有大场面的局部侧写,第二part是罹难者家属去上坟,然后就没了。我可以接受吗?我知道这片拍成功真的蛮不容易,但如果我说感觉not enough会不会太苛刻了(评审映后全听完才离场,感觉火鸟有戏?)
#HKIFF48 06火鸟竞赛#影片取材于马来西亚513事件,从当事人无法出镜的纪录片,到演员不敢出演的剧情片,再到如今留白与隐喻颇多的版本,影片制作层面历经重重阻碍。五月雪也是五月血,一场事先张扬的屠杀,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由于题材敏感,至今也无法在马来西亚上映,据导演介绍,影片原本打算在今年的北影节展映,结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也无缘内地。一个粤戏台搭了半个世纪,一出“窦娥冤”唱了半辈人生,此时此地恰如彼时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