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我是言失。   纵观今年十一上映的三部电影,有许多值得夸赞的亮点,也有许多令人忍不住想要吐槽的不足之处。

...

  我觉得大部分人看完《白昼流星》后,应该都很想吐槽一句,这不就是中国“扶贫”版的《悲惨世界》吗?   要知道,戏说不是胡说,改变不是乱编,想要把“扶贫”和“航空”联系到一起,可不是简单“借鉴”一下经典名著就能实现的事情。   而陈导明显已经脱离群众生活太久了,贫苦年代的生活对他而言已然是几十年前逝去的回忆了,当代中国“扶贫”事业的真实情况他可能一概不知,所以企图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瞒天过海。   也有人认为陈导这段故事想要表达的是“扶贫先扶志”的内核,但毫无逻辑的故事脉络实在难以说服观众。   毕竟,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才是导演的基础功底。

...

  仅仅一年的时间,刨除掉拍摄周期、剪辑周期已经宣传周期,真正用在剧本打磨上的时间又有多少?毋庸置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剧本很难写得出彩。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在“过度煽情”,而在“脸谱化”的人物设定。   从电影开头那一段比公益短片还要刻意的人物群像,到结尾异常一致的“感谢现场”,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人物形象的单薄。   而且,题为《中国机长》,机长作为主角却只有一半的出境时间,对其能力的描述还是通过“艺术加工”的“穿梭雷电云”片段展现出来的,主角的形象都快要立不住了,又何谈剧情的逻辑?  

《攀登者》:边谈恋爱边登珠峰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今年“三巨头”中最烂的一部作品了,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既要爱情、友情,还要亲情,最后还想升华点题抒发一下爱国情怀,可以说,只能用“一锅乱炖”来形容此部电影了。   这里我引用一段赵老师对《攀登者》导演的暗讽,就不多加以赘述了。
如果《我和我的祖国》让李导来拍的话,画风可能会变成这样:
 

“《前夜》——黄渤老婆:‘这个驴打滚,滚出了我们之间的一道沟壑。’ 

  

黄渤:‘我在广场上爬上了22.6米的旗杆,就是为了翻越我们之间的这道沟壑。’
  

‘看,我升起的这面灿烂的红旗,就是我们爱情最好的见证。——啥?你说这旗子不是老毛升的么?哦,我们导演说了,老毛的戏份被删了,所以这旗子我替他升了。’
  


《相遇》—— ‘三年里,我隐姓埋名,背井离乡,就是为了在西北的戈壁滩上炸开那一朵蘑菇云,那将是我们爱情盛放的最美的花朵。’
  


《护航》——‘我为什么用歼11连续做出两个普加乔夫眼镜蛇翻滚?就是为了在3000米的高空中勾勒出爱你的形状。’”



...

  所以,为什么我对这三部电影感到失望?   并不是说这三部电影都到了“特别烂”的地步,而是它们没有达到观众心里的预期水平,可以称作“合格”作品,但却远远没有达到“优秀”的境界。

...

  我一直都觉得,国内电影市场对这类主旋律影片的要求太过宽容了一些,似乎只要喊喊爱国的口号,塑造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观众就会跟“打了鸡血”一样冲进影院,树立民族自信不过就是一百多分钟的事儿。   可是,没有充实的内容,仅仅空泛地呼吁百姓要爱国,这种献礼片的存在真的有意义么?

...

  引导更多观众通过电影思考当代社会问题,拉近艺术和现实的距离,这才是影评人应该考虑的事情。

...

我是言失,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言失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