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是在看了拾遗的一篇文章,了解了这部电影,前段时间发生的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的那件事,他留下的文字让人心疼。

...

那个孩子真的是太替别人着想了。


02

《阳光普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孩子的故事,哥哥阿豪学习好、人品好……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弟弟阿和一出场就因为和别人合伙去砍人,被关进监狱。

...

影片一开始埋下了伏笔,营造了哥哥好,弟弟不好的氛围,甚至作为父亲的阿文对别人只承认自己有一个儿子——阿豪。

这么优秀的阿豪,在一天晚上洗完澡,整理好衣服后自杀了。

大家不知道为什么。

我刚开始看到这里,以为是阿豪带着小玉去找阿和时,阿和责怪了他,所以阿豪心里难受才自杀的。

事实上应该不是,阿豪已经默默承受很多了,可能这个事早晚会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阿和出狱后,父亲一开始没办法面对儿子,后来渐渐地和儿子敞开心扉,因为现在他真的只有一个儿子了。他有点儿悔恨,如果早一点发现或者多和孩子沟通,或许阿豪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03

其实我以前很不理解,那些明明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两次成绩没考好,然后自杀的同学。

现在我想或许也是因为来自他人的爱和期待太沉重吧,所以觉得难以企及。

那种“不想让别人失望”的想法确实挺可怕的,一旦失望,他们的责备就会转向自己,否定自己。

...

阿豪给晓真讲司马光的故事,以及后来提到的动物园的故事,都在侧面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也想像司马光一样找到一个隐秘的角落,把自己藏起来,可是来自外界的期待和鼓励,像阳光一样让他无处可逃……其实他只是想停一停,歇一歇,做好自己。

这些他都没能说出口,因为他怕辜负大家,不愿麻烦别人,所以他选择让自己一个人承受。


04

那个研究生也提到了:因为小组里没有出现过论文不合格未毕业的记录,他在导师给出“没有研究价值,数据搞错了。”这样的评价后,也未想过抱怨什么。

就是因为太照顾其他人的感受,所以活得不像自己,如果有人能够告诉他:你做好自己就行,不用考虑其他的,毕竟生命健康更重要。

...

或者阿豪的父母早一点发现大儿子过分的善良,及时地告诉他:你尽力做你自己就行。

那么这两个结局会不会不同?

后来我就在想这件事,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是一个比较照顾别人感受的人,前一阵子任务很多,心情烦躁,我也想找个地方藏起来,所以在看到拾遗那篇文章时很有共鸣。

有的人是希望所有人都好,而不好的由自己承担——有这种心理。甚至有时明明做得很好,还担心做得不够好,对自己没有安全感,缺少价值认同。

...

上面研究生的例子就是这样:大家已经训练得十分辛苦,但是他却依然利用休息的时间练习,而其他人觉得明明他已经练得很好了。


05

电影《芳华》里也提到过相似的场景,男主刘峰就是一个异常温暖、踏实朴素的人,吃饺子吃煮坏的,猪跑了帮忙去抓猪……

好不容易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领导想给他,他却说:“给那些需要的人吧。”

...

但是这么好的人犯了错误,大家却不能容忍,这也是影片中的讽刺之处。他因为向一个女孩表达了爱慕之情,对方却举报了他,一下子刘峰被列为典型。

影片最后也很让人难过,他在打仗时断了一只手臂,跑三轮车时又被相关部门扣押了车。

对于这些曾经多次温暖过别人的人,命运也并不会因此就多眷顾他们一些,那么是不是稍微自私一点,其实才是对的?

这些年我渐渐有了答案……

阿和在得知哥哥自杀后,有段时间情绪比较激动,监狱辅导人员开导他:“你变好了,很快就能出去了。”

阿和说:“我变好了,和我哥一样吗?我虽然很不好,但我依然坐在这里。”

...

菜头对阿和父亲说:“不用担心阿和,他永远不会像他哥那样。”

对呀,阿和不会那样,他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期待。

阿和出狱后,最终和父亲和解。他们谈到了哥哥,阿和说:“哥哥什么都做得很好,但我们没人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也可能他一直在等一个人,等着向他吐露想法,只是一直没等到吧。


06

在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人问阿甘:“你将来想成为什么?”

阿甘回答说:“我难道不能成为自己吗?”

...

一路成长,每个人都会听到外界的鼓励、期待、批评与指责,但是也别忘了停下脚步想想自己,前进固然重要,但也要掌握正确的方向,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