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超在剧中扮演一位父亲马皓文,他遭人陷害,设计的东沛大桥倒塌,含冤入狱。他的儿子马飞学习不好,马皓文出狱时,马飞正要被闫主任开除。

马皓文和闫主任打赌,如果孩子考进年级前十就不会被开除,在马皓文落魄的情况下,一边陪伴、鼓励孩子,一边帮儿子补习,最后马飞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飞行员。

电影验证了马皓文的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正是他的教育与闫主任所代表的学校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们开始思考这个似乎永恒的话题——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看了这部电影有很多感触,一度地感动落泪,围绕下面几个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

...

1.应试教育与独立思考。

往往学校的教育常常是统一、整齐划一的,虽然这样说有点夸张,但事实就是这样。可能很少照顾到个性化的发展,但是近几年还是比较进步的,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

马飞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长,马皓文会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逐步激发他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坚毅的品格。比如带着马飞出发去看展览时,马飞被洪水困在房屋下,却能够根据父亲给予的提示,独立制作一个木筏,最终脱险。

学校为培养孩子品格会组织很多活动,但父母如果有时间可以带孩子多走一走、看一看不同的生活,就像马皓文说的:有些东西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

2.永远不认输的态度与榜样。

马飞和妈妈来到监狱看马皓文时,马飞告诉爸爸,老师说他:缺根弦。马皓文告诉马飞:你是最聪明的孩子,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他希望孩子自信、阳光,有自己的想法。

心理学上有研究表明——你相信什么,这个世界就真的是什么样子。马飞一开始觉得自己挺差劲的,事实上他并不差。

马皓文带着马飞偷偷摸摸地回到自己的家,马飞看到爸爸晚上不睡觉在写东西,问爸爸:自己可以不睡觉吗?

马皓文说:不要什么都问我,自己的事儿自己做决定。一次次地强化他,让马飞有自己的想法,看到爸爸这样马飞也不睡觉了,打开书开始学习。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所以他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

我们校长讲过这样的例子,他说这些年他发现一般医生的孩子都表现得都不错。

为什么?

他解释,因为医生的家庭都比较忙,非常严谨和认真,所以他们的孩子各方面都会模仿父母的态度和习惯,许多方面基本就没有问题了。

也许他讲的有些片面,但也从某些层面验证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

3.两种教育的对比。

闫主任和马皓文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时刻充斥在影片中,但令人感到惊讶的其实是严主任儿子的事。

闫主任办公室那面光荣墙上有一个相框是空的,人们很难把他和校门外的疯子联想到一起。

他的儿子以前学习很好,但进入大学后,大二的一次考试没有及格,他想和闫主任一起分析一下,寻求帮助,但这个时候闫主任没有接纳他,而是把他关在了门外。久而久之他就变得不正常了。

反观马皓文的教育,马飞虽然成绩并没有那么优秀,但是他渐渐却变得阳光自信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用班主任小高老师的话说就是:眼里有光了。

因为教育不是想培养会学习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

4.总结

再回顾一下影片内容,整篇是以马飞的视角通过插叙的形式来展现的,在叙述现实的基础上,插入过去的某些情境,我认为导演是想表达父亲的每句话、每个行为带给马飞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电影看完了,回到现实生活中,让我们尽力去教会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愿意去独立思考和探索,希望人人都能拥有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